中国科大探索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

2013-09-04 10:17:48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1978年~1983年招收的研究生相当于“文革”前17年招生总和的两倍半。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六五”计划中提出“要试办研究生院”。
  198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教育部正式发出了《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56所研究生院承担了全国76%的博士和55%的硕士培养任务。
  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有些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数量甚至已经超过本科生数量。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各校研究生院的“权力”也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也越来越难以适应研究生培养的新需要。
  以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院均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执行,但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统一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所有院系和所有专业,甚至有时候会为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设置障碍。
  因此,如何转变观念,改变相对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校研究生院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逐步改变研究生院以“管”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坚持学术优先,强调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信息平台为导师服

  “想起以前要填的那些表来,我就觉得有点头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袁业飞说:“学校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导师有一些必要的要求和考核,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有些表格内容重复率特别高,而且考核的部门也不单一,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反而影响了教学和科研。”
  现在袁业飞轻松了,学校目前已经开通博导电子档案系统,每次考核,系统都会为每个导师自动生成一张表格,内容包括姓名、院系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所有考核信息。
  中国科大学位办主任倪瑞说:“不仅表格的基本信息不用导师们重复填写,即使那些最容易变动的内容,比如科研项目、课题列表和人事信息等等,系统数据库也可以定期从相关部门那里获得相关数据,同表格一并生成。”
  在这样的考核中,导师一个表格也不用填写,只需到教学秘书那里核对已经打印好的信息并签名即可,即使表格中有些内容不够准确,导师也只需在表格上勾画、修改,后续工作可由研究生院负责。
  “现在方便多了!”袁业飞说,“老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除此之外的事务,越少做越好,博导电子档案系统完全根据教师们的需要量身打造,节省了我们不少时间。”
  据倪瑞介绍,博导电子档案系统的功能还不仅限于此,除了简化表格填写以外,还增加了博士生招生宣传功能。导师既可以修改、更新自己电子档案的内容,也可以发布自己所要招收学生的专业背景、科研情况要求等,系统将同步自动更新,始终将最新的信息展示在招生宣传页面上。报考该导师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系统将自己的报考意愿、具体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发给导师,从而建立联系。
  此外,该系统还便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导师通过系统可以查询学生的课程成绩、排名等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还可以查询到正在指导的研究生的有效联系方式,如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宿舍房号、家庭住址等信息;通过系统,导师还可以检索往届研究生的毕业时间、论文题目以及联系方式等。
  最后,该系统提高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该系统,管理部门可以方便地对全校博导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系统提供的集成邮件和短信管理平台服务,为管理部门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及时与研究生导师取得联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学术优先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中国科大在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践中,围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目标,坚持创新理念,积极营造研究生创新学术生态环境,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条件,突出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博导电子档案系统只是这一系列改革中的一个举措。
  自中国科大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侯建国院士在上届学校领导班子任职并分管研究生教育以来,就秉承以人才培养为重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国科大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凸显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重要性,逐步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研究生院的定位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科大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淑林说,“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研究生院已经逐步成为学校中‘实权’最大的部门,但是,传统的以‘管’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国科大秉承着学术优先的优秀传统,认为只有凸显研究生院的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才能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张淑林介绍说,中国科大对坚持学术优先,坚持以老师、学生为本,有着自己的理解。“学术优先不是简单地吸收更多教师进入管理部门,直接让教授去当‘官’,而是管理部门要以教授的意见为重,以教授的需求为先,以为教授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要,其核心就是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管理部门。”张淑林说。

技术创新为体制改革服务

  2009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科大正式启动实施“3551”工程,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先后推动搭建了分类管理的“三大中心”、研究生“五大公共实验平台”、研究生信息化管理“五大信息系统”。
  “三大中心”是指“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职业学位教育中心”和“公共实验中心”;“公共实验中心”下属“五大公共实验平台”分别为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五大信息系统”为“招生系统”、“数字迎新与离校系统”、“学籍与奖助系统”、“博导电子档案系统”和“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系统”。
  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三大中心中的“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负责学校科学学位的授予与管理;“职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MBA、MPA等职业学位的授予与管理;“公共实验中心”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五大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了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基于数据共享和知识共享的研究生综合信息服务,以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生院搭建的‘五大信息系统’,涵盖了研究生从招生到就业的整个过程,为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古继宝说。
  据学位办主任倪瑞介绍,中国科大以“研究生招生在线”作为传播研究生招生信息和政策的专业性网站为基础,构建了五大信息系统中的“招生系统”。以“改进招生政策,提高招生质量,高效服务考生”为宗旨,开发了“信息动态”、“硕士招生”、“博士招生”、“专业学位”、“港澳台招生”、“院系速递”、“政策法规”、“文档下载”、“常见问题”等九大功能模块,充分整合了学校、院系、导师不同层面的招生信息和资源,为考生提供了便捷、及时、详尽的服务。
  研究生“数字迎新与离校系统”彻底改变了以往进校“排长队”、离校“到处跑”的无序状态,实现了研究生服务各环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研究生建设了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数字迎新系统”简化了新生报到流程,为新生和家长提供了便利、快捷、可预约的环境和服务,提前让新生感受并融入校园文化。“研究生离校系统”借助网络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院系向研究生院网上申报学历证书资格、各部门网上审核学生业务结清状况的功能。
在使用电子系统之前,研究生离校要到学校八九个管理部门去签字盖章,而现在通过数据库自动查询,大量的业务可以网上自动办理,实现了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对研究生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共享,使研究生轻松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研究生学籍与奖助管理较早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搭建了以研究生“网络信息平台”、“学籍信息平台”和“网络教育平台”为核心的教务管理平台。该平台推进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中国科大“学籍与奖助系统”搭建比较早,覆盖的内容全,为学校多个部门提供数据支持。该系统在研究生排课、考试、成绩、基本信息等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了管理部门和研究生的需求,起到了数据交流、资源共享的作用,为全校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制改革凸显服务意识

  在中国科大的此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大中心的建立,它的出现,为研究生院向院系“放权”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为例,中国科大在各个院系都成立了研究生部,承担包括招生、制定培养方案、经费使用等在内的多项重要职能,而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只负责制定宏观政策、统筹规划和联系、协调各研究生部等。
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生院还采取传统的、典型的集约型管理模式,从历史作用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能够按照既定的路线稳步进行,完善了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但是,中国科大的这次改革,正是要放弃这样的集约型管理模式,放弃自己的“权力”,这样会不会导致研究生教育流于散漫,缺乏约束呢?
  中国科大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侯建国院士认为,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形式的日益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集约性管理模式,由研究生院统揽一切,难免导致效率低下的结果。
  而且这种管理制度容易忽视院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影响各院系在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性,最终阻碍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广泛征集导师、研究生意见,充分考虑到学科发展现实,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决定把涉及到各学科培养具体环节的事务下放到各院系,而把研究生院的管理重点放在营造“研究生满意、导师满意、各级关系融洽、适合科研”的环境方面,从这个层面上说,下放一部分具体权限是为了研究生院能更好的抓住“营造和谐科研氛围”这一核心。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管理创新采取的‘一放一抓’模式并不是完全置管理于不顾,也绝不会让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流于散漫。”侯建国说:“恰恰相反,这样的模式不但抓住了当下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凸显了研究生院的服务定位,更有利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

  配合“一抓一放”,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将注意力从研究生教育微观管理上转移出来,着力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全局统筹的工作,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研究生院不再深度干涉即“不为”,从而激发各院系和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整个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中“谋篇布局”,又是研究生院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就是“有所为”。
  比如资金的使用方面,建设资金有限是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研究生院统筹谋划,摒弃全面开花式的使用,而是有目的、有重点地把有限的研究生教育经费重点用来建设共用开放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
  自2001年起,学校集中财力组建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五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中心。这些中心承担众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里,导师和研究生可以借助先进的研究手段相互交流,进行自由探索,为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由于举全校资源集中建设研究生公共研究平台,这几年学校博士生以这些平台为依托,开展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不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还有30名博士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
  在对各具体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生院继续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把“有所为”的领域界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宏观管理,主要职能是确立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宏观布局和发展方向,制定研究生录取、培养和学位的标准,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开展对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评估。
  二是最大程度创造好的条件,充分做好为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服务工作。对各院系的具体培养环节采取了“有所不为”的方式,充分调动各院系的自主创新能动性,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学位授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视发挥院系各层次学术组织的作用,如建立了各级学位、学术(分)委员会,从学科建设、答辩、学位审核等环节,来参与研究生质量的把关和评价。在学位质量标准上,学校不再搞“一刀切”,学校只设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低值”,鼓励各学科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放权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分类和特色化的学科学位质量标准。这样做,大大调动了院系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中国科大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已经建成,目前,中国科大共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涵盖率已达100%。自2006年第四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国科大已把“稳定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质量意识目前已成为研究生导师、各院系和科点的自我诉求。(本报记者 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2010-5-25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