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研究生

2013-08-22 16:59:36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陈国良
(2009年9月23日)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今天的报告题目是《怎么样做科研》,做科研主要牵涉到老师和学生,而学生是搞科研的生力军。所以我今天就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提炼出来,就讲老师怎么带学生,怎么指导研究生。我想,指导研究生跟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工作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我讲老师怎么指导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就应围绕老师怎么样指导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上内容是差不多的,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怎样指导研究生呢?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我只是根据个人的体会跟大家说一说,抛砖引玉吧。管理学院的曹书记非常热情,几度邀请,我是好意难却,就来讲了,讲的不妥请大家批评。
  我把怎么样指导研究生总结为“十个如何”,从把研究生引进师门一直到研究生毕业送到社会,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怎么样引进师门。
  同学们进入学校以后,要跟某一个老师做研究的时候,首先牵涉怎么样进入师门。我的博士生,已经毕业的和现在在读的大概90多名,到我们实验室里工作的时候,引进师门的第一课就是要介绍我们的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首先要介绍中心和实验室的情况,会先发一个中心的简单介绍(专门对外宣传的),公布一下网站,大家可以看我们中心究竟做些什么,在进入中心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会对同学介绍实验室、中心的规章制度和研究生的道德规范。实验室一些规章制度都贴在实验室里面,各个实验室还有特殊的规定。这要说中国的一句古话,叫道德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先学做人,才讲做学问,我们很强调道德规范。社会上也有这样那样不好的地方,当然也会反映到学校一些研究方面,行为不够规范,比如抄袭等等,往往牵涉到老师和学生,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犯这种简单的错误,它的影响极其深远,一旦公布出去后患无穷,怎么解释也没用,越解释越黑,所以最好不要发生这些事。希望大家要严肃认真,要把学问做好,把研究实验课题做好,要符合道德规范。
  最后,我们也进行传统教育,我给你介绍一下一些优秀的研究生,主要是让大家知道这些学生确实很优秀,希望后来的同学们能够向师兄师姐学习,使得我们不断出现一些名人。我想老师最自豪的不外乎自己出名的学生,人生最大的光荣就是培养出有名的学生,至于得到什么奖、社会上有什么荣誉,那都是形式而已,真正对自己安慰的就是培养的学生。我曾经听苏步青先生讲过一段话,有一次在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谷超豪先生也在,苏步青就讲了一句,说谷超豪学问做的好,影响很大,但是谷超豪未培养出个谷超豪,我苏步青培养出了一个谷超豪。全场热烈鼓掌。所以我就想老师最感到安慰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华罗庚、陈省身都是大数学家,他们两位的老师是谁?是熊庆来先生,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也许一般人关于他做过什么数学研究,取得什么具体成果都记不清楚了,但是他的学生,陈省身和华罗庚谁不知道!所以我们很强调、鼓励学生到我们实验室来,多学一点比较优秀的师兄师姐的经验,你们应该后来居上,后浪赶前浪。总而言之,在这个实验室让大家了解我们的过去,大家都要给我们的实验室增添光彩。
  第二,怎么样选择专业方向。
  进入实验室后,就要选择专业方向。我鼓励同学们自主选择方向,可以做理论研究,可以做工程技术,也可以做应用。这三方面同学们可以自主选,但是我希望同学们选的时候,自己考虑一下自己在哪方面比较适合。比如说,如果我选择做基础理论研究,我就希望你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要好一点;如果想做工程技术,搞硬件,造机器,最好要有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很强;假如想搞应用,最好有点行业背景,比如,做研究生之前在通讯公司工作过,你来之前有比较明显的背景,那你做通讯方面的应用更好,将来你回去继续从事这方面工作大有好处。在选择方向时,我的研究生是相当宽松自由的。
  研究生刚刚进来的时候,对研究生要求是这样:在专业的学习阶段,不强调学生一定要进实验室,尽管我们有实验室,我们也不强调,即使在专业学习阶段也强调把专业课学好,规定专业必修课的成绩不能低于85分,专业选修课成绩不能低于80分。如果低于这两条线,以后连优秀研究生的申请资格都没有了,你说你后面科研做得不错,但是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我们老师也无办法。所以你们进来的时候一定要安心学习,把基础课都学好。
我们知道,研究生除了要学研究生规定的课,下一步可能要参加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一个首要的内容就是讨论班,这在国内外古今中外都用的一种最好的形式。我们的讨论班有三个约定:
  第一个要约定时间。老师、学生都是这样,我们规定每个礼拜的某一天是讨论班的时间。几点到几点,一旦规定下来,约定好,那大家没有特殊原因绝对不允许变更和中断。
  第二个要约定内容。内容要约定,人人必须按照事先排定规定的时间间隙在讨论班上轮流讲演。开始时把讨论班总题目和几个分题目公布出来,让大家说愿意做哪个,把时间安排好,你是第一组,他是第二组,大家按照这个顺序来准备。
  第三个要约定学分。每个学生不但要讲,而且要交PPT报告。我们规定,每个学生要交周报或是月报,然后根据你讲的和提交的报告给你学分,这样学生会把讨论班当成学习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讨论班上,提倡台上的人要认真讲,台下的人必须认真听,一定要做笔记。研究生进到实验室每个人发一个专用笔记本,老师也一样。听很重要,讨论班要听人家讲。如果讲的人有心,听的人没有心,这个讨论班就没意思。我们希望讲的人有心,听的人也有心,这是讨论班的最低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是讲的人没有心,听的人有心,就是讲的人在讲某一个主题、某一内容时,可能没有更多意识说我一定要讲给谁听,可是听的人却听出个名堂,这就叫悟性。大家看到《西游记》,孙悟空想去学怎么腾空,师傅在他头上拍了三下,他就能悟到,半夜三更就来学。讲的人他没心,听的人听出了名堂,等听的人以后做出成果时,说这是受你当年所讲的启发时,那讲的人很吃惊,没意识到他竟然如此有心!至于听的人怎么有心就讲不清楚了,就要靠大家悟性了。
  我们要求研究生讲解的时候必须事先预讲。大家不要看老师教书,往讲台上一站,滔滔不绝,这是老师多年锻炼出来的。你们学习很好,各方面知识也很丰富,你叫他上来讲他不一定讲得出口,那怎么办呢?所以最好要预讲一遍,或者找几个好朋友,提提意见。有的研究生第一次讲,讲了半天不知道讲什么,特别是在讲的过程中有人打断,他脑子空空的。讨论班不但要听,自己也要讲,这也是给你表达的机会。国外的老师非常强调学生一定要去表达,一定要去讲,你做的东西不讲出来怎么行?你去参加学术会也要讲。老师参加讨论班也是当老师,老师在讨论班上听,要带头做示范。比如说每次讨论班,前几次我自己跟大家一起,我讲大家听,我来做示范;然后轮到学生讲的时候,我做导师,认真做好笔记。我有一个大本,每一个学生讲我都做笔记,哪个学生讲什么东西我都记得,在笔记本上都有。还有,老师其实责任很大,老师要认真读每一份报告,为每一份报告写评语。有时候学生太多,意见一周反馈不回去,那我会告诉他们,我会晚一点反馈,可能反馈初步意见。有时候,我会利用寒暑假,再去读学生的一些非常好的报告,我会筛选几篇,到时候会更详细反馈意见。
  第三、怎么样读论文。
  研究生总是要读学术论文的,读论文我也有体会。读论文目的是什么?首先,要用心,要一字一句的认真读别人的原文,老老实实地读;第二,读懂是必要但不是最终目的,不是读懂就完了!读文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打算,我想干什么,自己要清楚,不是读完了就完了。读书的人很多,读很多书的人也很多,但是读出个名堂的人可能不多。我提倡要拜读名人名作,因为名人都是有一定科研成就的人,所以拜读名人名作是重要的。但是也不要迷信它,觉得他说的全部是对的,未必,他也有他的思想局限性。但是有个前提,你一定要认认真真读、虚心读,对名人要有崇敬的心理,但绝对不是崇拜个人,是崇拜他的学术成就。我以前跟学生讲过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故事。杜林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写的书很权威,当时德国哲学界认为是经典著作,但是恩格斯不这样认为,最后他写出了《反杜林论》。你看这个例子多好,恩格斯《反杜林论》很有名,我们以前都学过,赞赏恩格斯的严谨作风。但是恩格斯说过,他写《反杜林论》犹如在啃酸果。他为了反杜林,他必须读懂杜林的东西。最后他写出了世界名著《反杜林论》。
  我有一个体会,读文章的时间远比想的时间少得多,意思就是想的时间要比读文章的时间多得多。这篇文章读了,花了一定时间,但更多的时间要去想它,要不断地时刻地在想。有时在树林里散步,实际上我在想问题,可能哪天忽然想出一个好方法,或者有个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想比读更重要,如果这个人不会想,我觉得读书没多大意义,最多就是多知道一点东西。知道东西的人很多了,但能做东西的人很少,所以一定要去想,要去思考。另外,我建议大家读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论文的出处读清楚,当时你读论文的时候,哪个杂志哪一篇哪一期都记的很清楚,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当你写书或者写论文要找它时就找不到了。当然,现在比以前要好得多,可以在网上查,不必再跑到北京图书馆去找了。写论文和写书要标注引用,要注明出处,这很容易,但很重要。有的人想引用想不起来了,结果未标注,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家就说你学风不好,你说你忘了,忘了不是理由,你为什么不记清楚呢?我建议大家读论文的时候,注清来源,即使当时没有用,可能以后有用,多留一点信息没有害处。
  第四、怎么样参加学术讨论会。
  当研究生就要去开学术会,国内会议、国际会议等等。我是这样想的,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去结交学术朋友。我们要提供条件,确保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我们要确保质量、认真审查投稿论文,这方面也不能出问题。老师带的学生多了,学生写了一篇论文,把老师的名字挂在后面,老师也没有看就这样投出去了,如果没有问题,皆大欢喜,有问题讲也讲不清楚了,这个教训太多了。出了问题,记者就要来追问你,你看了没有?你怎么回答?你说没看,你怎么当老师的?看了,看了怎么看不出问题来?我有个老朋友,有一年他给我打电话,他说陈老师,我现在是杨白劳,没法回家,在躲债,记者就在我门口堵,我怎么讲都不行,你是不是给我安排一下让我到你那躲几天。我也承认,他可能太忙,学生论文投稿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看学生的论文。讲起来,我也怕我的学生出这个问题,我现在非常害怕,为什么?我现在学生很多,万一我不知道出差在哪里,学生又说你不在,时间很紧就投出去了,出了问题怎么办?所以我们研究生要自觉地把写的论文向老师汇报,老师要主动地看学生论文,这是双方面的,不要都靠一个方面。我们讲投稿顶级会议的要提供资助,一般会议也资助,但是不鼓励;顶级会议路费很高,但那值得,如果在学术会议上拿到奖,还要实行奖励。
  在学术会议上,难免要引起一些争论,这个你对,那个他错,经常要争论。科大学生水平高,所以跟人争论的时候理直气壮,但不要有优越感。我跟我的学生讲,咱们参加学术会议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名校。学校只是给你提供条件,你不能因为学校有名,你是科大神童你就在外面牛,那不行,我们真正目的是为了学习真理,态度一定要自谦和自律,一定要谦虚,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怕别人请院士到处去讲,所以,给自己立了八字自律:多听、多看、少说、少管。要多听人家讲,多看人家做,少到处瞎说,少管别人日常事情。这一段话是我写出来的,我觉得还是值得给学生讲的。我经常跟学生说:在学术争论的自由王国里,你不要试图压倒和取代别人,这样心态就不对,你是要如何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你讲的理直气壮是指你的学术观点、水平,不能仗势欺人。争论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从争论的对方吸取有利的东西,丰富和完善自己。
  第五、怎么样参加科研项目。
  我刚才讲了,学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我们做的很多优秀科研项目都是靠学生,所以我非常感谢学生,学生确确实实是生力军,教授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务正业”了,天天忙着开会,去申请项目、搞钱,国外也是这样。学生怎么参加科研项目?我觉得:现在的学科综合性很强,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特别是做工程项目的,它不是个人行为,所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当然在我组织团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长处,这个人硬件基础特别好,那个人软件能力特别强,这个人编程非常熟练等,我都考虑好,然后按每个人的特点分配角色;同时要给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充分的自由度,不要说得太死。
  强调和提倡团队协作精神,是因为有些项目要互相合作的,那时候强调大家一定要有团队精神。在团队里自然有主角和配角。同学们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当主角的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角的主动性,当配角的一定要主动支持和配合主角。现在都在搞和谐,不和谐什么事都难办。
  我觉得下面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善于总结和提升。做科研项目就是具体做某一件事,这个事情大家都能做。我有一个体会,事情可能人人都会做,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写。一个组有几个学生,做一件事,大家都在做,但是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写的非常好。写文章得花功夫,那怎么办?就要学会主动地养成、主动地培养自己的习惯。要边做边想,从干中提取理论知识。往往大家觉得做工程技术到最后写文章很难,搞工程的人天天累得要死,写不出像样文章,经常有抱怨,这是实际情况,但也不是完全绝对,每次的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中,平均IT也有好几篇。
  关于这一点,我有我的观点:三分工作,七分提升。什么意思?做一件事做只花三分力气,但是最后要达到十分完美,要需七分提升。怎么提升?去读东西,看人家的东西,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在提升时要有意识得运用数学物理基础,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搞理科的本来就会做理论,咱们搞工科的、管理的一定要学会三分工作,七分提升。我的一位同事,安大的张玲教授,学数学的,我非常赞成也跟他在一起积极倡导这种培养方式:当我们找到了实际问题,把学生找来一块讨论,反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让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讲清楚之后下一步干什么,他很厉害,发动大家回去找数学工具、找数学方法,找到了就去做,找不到暂放一下,所以他的文章水平很高,我自叹不如。所以,我劝同学们在读研究生期间,数学物理学得再多也不会觉得多,到用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够用。
  我觉得外语很重要,我们要求研究生,不但要能熟练地阅读外语,还要能翻译成漂亮的中文和具有较准确的中译英能力。当然口语表达也要很流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果你结结巴巴得讲英语,那怎么行呢?所以我觉得数理基础和外语基础都很重要。
  第六、如何教学生写学术论文。
  学生要发表文章,首先必须严肃文风,先读名人名作,学习大家风范,看名家怎么写的。当然也要读自家之作,要模仿导师的文风。我早期几位研究生的文章,一发表别人就能认出这是我的写作风格。其次强调如实引用,避免文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真正有意识抄袭的人很少。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不会明确、正确引用和标注人家的文章,结果他写的文章像两个泥人打碎了,重新做成一个泥人,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上来讲是文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同学们不会,你要引用这个是谁谁讲的,引自于谁谁谁的,你注释清楚不就完了,干嘛稀里糊涂。我不认为大家是有意,是大家不会、不习惯,一定要习惯正确如实准确地引用。
  另外,我们不是文艺家、小说家,也不是诗人,那些都是非常讲究个性的,我们搞科技的写文章有标准规范,不要别出心裁,要倡导标准化科技写作。比如我们写科技文章要有标题、作者、单位、还要标出资助者,然后是中英文摘要,下面是引言,接着是正文,最后给出结论,结尾总是感谢,最后是参考文献。最后,我们还提倡反复修改,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正我每次改得让学生感到心服口服。句子要非常简练,你看“为人民服务”中,我们当年都能熟背,句子非常短,真好。叫你们写,可能句子长得不得了,长得可怕。句子一长最后主谓宾补就没了。你们的外语水平太高了,我们一定要好好修改。结果中文中欧式句子太多,不中不洋的。所以我指导学生写论文有可怕的三步曲,有些学生就被淘汰了。什么三步曲?
  第一步,当你初次写论文时,就把你找来,我们共同讨论,把主题定了。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没关系,我要列出三级提纲:第一大点里写第一小点,第一小点里写小小点,三级提纲一出来,基本上都清楚了。然后我自己带头写,让学生认真地读。
  第二步,还是共同讨论,三级提纲要共同列出,刚才是老师列的,现在咱们一块列。让学生写草稿,老师反复修改,这老师工作量太大了。我自己的体会,最好的学生也得三次修改,一般学生得五次修改。尽管我们讨论好了,提纲也列好了,范本也有了,等他执笔的时候就变样了,参考文献不注明,章节内容不注意平衡,符号有时大写有时小写,图题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这个阶段老师最辛苦了。
  第三步,还是共同讨论,但学生列三级提纲,学生自己来写,我只是大概看一下,我认为行就行,不行就算了,给学生一点压力。经过了这三步,我认为我的学生以后写作风格会像我。
  第七、怎样写书。
  中国人常说:要达到著书立说的年龄才开始写书,一般不提倡年轻的人写书,因为写书要有足够的知识面,所以你没有达到著书立说的年龄不要去写书。因为学生是老师科研的生力军,所以老师写科技著作时,总需要把你的成果反映出来。我这里所讲的怎样写书,不是专对学生而言,但学生了解这些将来自己著书立说也许有好处。
  1、注意长期积累素材。写东西,特别是写书,没有多年的积累最好不要随便动笔。我写《并行算法的设计和分析》的时候,把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所有这方面的书全部买来,如果国内买不到让我的学生从国外买。我在网上去查,看哪个书好就去买哪本,买回来我就念,还要做笔记心得,好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还得用一下。我特别提倡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读书一定要留下一点痕迹。要尊重原文、读懂原文、理解后再翻译成中文。李晓明,北大教授,他说他很佩服陈老师的书,为什么呢?他说你发现同一篇专业内容的文章,别人写可能基本上是硬性翻的,而陈老师都是自己的语言,精炼又准确。
  既然读书花了这么多苦功夫,理解了就应把它写出来,一定要消化以后自己写。做一件事情要慎重,特别是写在书上时,那是白纸写黑字,一旦发表出去,收回来就很难了。写作要按严格的写作计划,这是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我刚在上个月出版了100多万字的《并行算法的设计和分析》的第三版,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我在手稿上详细注明了写作时间,每章每节都写上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 这样不但可以检查进度,还可以督促自己不要拖延写作计划!
  2、大家都很忙,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是有水平的人越忙,怎么写?要挤时间啊,今天事今天干完,不要说这事明天办。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讲“今日事今日毕”。中国有句古话,“不怕慢就怕站”,干活不怕慢,就怕你站着不动,意思就是你每天坚持写,不要怕写得慢,就怕几天不动笔。我有个习惯,一旦动笔写起来了,就拴在这上面了,走着坐着想,没完成的事心中就好像少一件东西,要有一种自我鞭策的责任心,将今天没完成任务,一定想办法把它补上,这样才行。同学们愿意写书的时候,如果是计算机方面的,可以跟我在一起探讨探讨。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列计划。例如说写前言,我告诉你,前言不是一开始写的,前言往往都是书写完了再写的。更重要的是,写作一定要有标准模板,现在大家做PPT都有模板,那写书更要有标准模板,章、节、小节怎么标,图、表怎么标,公式怎么排,不同符号怎么选用,等等,一旦规划好了,全书都一样,不要这一章是这样,那一章又是另一样。一本书上百万字,往往要写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保持全书各章节的风格一致非常重要。我有个经验,写完某一章后,当我动笔写下一章的时候,一定把前一章通读一下,通读的目的是什么?保持连贯性,因为时间长了,全书的风格也容易不一致!
  在内容篇幅上,有的人写书,某一节写几十页,而另一节只有几页,这显然对章节内容的安排缺乏通盘考虑,章节内容应该大致平衡。你去找找看,我不是让大家有意挑毛病,也可能有这样的书,有的章节特别长、有的则很短,不说内容怎么样,首先格式就不规范。
  第八、如何管理学生。
  我有个习惯,所有进来的学生均统一编册入户,像入户口一样,每个学生的姓名,哪一年入学,大概什么时候毕业,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都写上,要不然找你找不到怎么行。我对学生都这样,有可能一两个礼拜不找你,但是我要找你的时候,马上就希望能找到。我有急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然的话我就很恼火。一个老师要带一个好学生,这个学生老师很欣赏,他走的时候老师舍不得放,老师离不开他,这件事非得你来做,你如能做到这一步就行了,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我管理学生实行过程管理不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你进来时和走了时,管理一下。过程管理就是一直跟踪。我有一个本,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两页,其中就有研究进展情况,几月几号,我找一个学生谈话,记录你研究情况怎么样,做了什么。如果我有时候长期出差在外,学生可能见不到我,我也不能在外面打电话老问人家,这也不是个办法,当然现在可以用计算机上网。但是我要求我的学生,不管我在不在,你必须规规矩矩和按期把周报或月报放在我的桌子上,我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每个学生的报告。
  要约学生定期不定期谈话,师生关系,长久不见面就会有生疏感,要培养感情。人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我“陈三问”。什么意思?就是对于每个学生,我问你上个月做了什么?看了什么文章、这里面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这个月干什么?下个月干什么?学生讲的时候,不能讲上个月很忙、这个月很忙、下个月很忙,如此抽象,要具体。不能随便讲,我都会给你写上的。如果坚持每月都三问,你想想看,每一件事重复问两次,那你想应付是不行的。我这三问还是很厉害的,你说我打算下个月把文章投到哪里去,到了下个月我会问你把稿子投哪了?为什么没投出去?你得讲原因,我允许你没完成,但是一定要讲出原因。比如说是写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还是做实验课题不顺利,这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讲出来。如果你说我很忙,我回家了,谈女朋友去了,那怎么能行,该严格还是要严格的。
  第九、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我觉得作为老师来讲,不能好为人师,要提倡能者为师。老师不是什么都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这样,他只知道某些事,他不知道所有的事,每一件事都知道怎么可能呢?老师在学生面前,不要觉得你是我的学生,好像我什么都知道。要提倡学术民主,更反对学阀,老师在严肃地教,学生在洗耳恭听,连反问都不敢,这算什么,我向来反对。师生关系更是同事关系,其实在工作上,在研究方面,将来学生比你知道得更多,因为你给他一个内容他能做得很深很细,老师要指导很多学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知道得很深很细,所以老师还有什么资格可摆?我发现老师最后知道得越来越少,从知道比较多到知道比较少,最后可能啥也不知道,真是这样。但老师也不是说有意的不学无术,不是,他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应付这儿,明天应付那儿,你看看我们当老师的多难,申请书交上去还不知道批不批,批了过些日子又来检查、又来评比,还要答辩,最后还要给你打分,通过了还不错,不好还要扣钱,这使得脑细胞不知道死了多少,做老师很辛苦!所以在指导某一个具体业务时可能会少些,希望同学们多谅解,不是老师天天不学无术,因为他要给你们申请一些重要课题,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什么课题可参加,那老师的日子多难过,那怎么行呢。
  另外我提倡师生平等,对学生要有爱心,过去当将军的讲爱兵如子,这不是假话。有很多有名的将军对士兵真是不得了。我们是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永远是科研的生力军,如果做科研少了生力军,科研不要做了,课题也不要申请了,那你将来也没有什么成就可谈了。所以你想,学生对你来说多重要啊,既然这么重要,你对学生应该怎么样?要爱,要关心,特别是对年轻的老师,要提倡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我发现个别年轻老师,还没到一定的资历,自己就不干了,还没打几次仗就想当司令了,就想在指挥所拿望远镜指挥,自己不带头往前冲了。一个好的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你领着干,才能知道学生研究进展的情况。我年轻时,一直坚持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跟学生一块战斗,出入在一起,玩乐也在一起。
  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理解。对学生要严格,我刚才的“三问”够厉害的吧,“写作三部曲”厉害不厉害?对学生的要求要理解,学生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我们一定充分的理解,他既然有要求,必有合理之处,要充分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要宽容,对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一定要宽容,比如有的学生爱打游戏,影响了学习和科研,虽可恨,但更可惜,更要宽容。我曾经挽救过好几个学生,这些学生都很聪明,个性很强,又不愿意跟人家在一块,你不知他在干什么,最后他什么也没做,你说怎么办?一考试,不及格,这样叛逆的学生,你说怎么办呢?我只好卖面子向学校领导申请让他留校试读,我就把他家长叫来陪读,陪读个半年就好了。但也有失败的,怎么弄也不行,一转眼,你才领他进教室,一到教室门口他从后面溜走了。这个玩游戏太可怕,太吸引人了!毁了一些可爱的聪明的学生!发明计算机的人,说不定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十、走出师门。
  这是我心情最难受的时候,带了这么多好的学生,相处这么长时间,最后走了,看着他走了,目送他远去,真是比自己的小孩走了还难受!最后他走了,你还会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进入社会要先学会做人,因为在做学问的时候要和事打交道偏多。其实一旦步入社会更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待人接物,要学会怎么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所以你要学会先做人。所以我讲离开学堂,走向社会,才是人生学习的真正开始。这是我的老师跟我讲的,我现在跟同学们说。人生的哲理是道德唯上,大家都是道德唯上。我觉得学生总是要离开老师的,我心里很难受,但心存高远,志在四方。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出社会。临别时送他一首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你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毕业后要各奔四方,但不要怕,谁不认识你,你有学问,知识功底好,满腹经纶,热心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初考入科大的时候,你们为科大而自豪;当你们走出校门的时候,科大会以你们为自豪!我在课堂上讲集合论的时候,把我和学生的过去和将来的关系画成一个完美的映射图:过去是亲密的师生关系;将来是和谐的同事和干群关系。一点不假,我很高兴,我们过去是亲密的师生关系,将来必然是和谐的同事和干群关系。同学们走了以后,不要忘了学校、多保持联系。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临别时送你一本书吧,写上几句话,你平时翻一翻,看一看,也许很有纪念意义。你们毕业走了,我们见面机会少了,但看看我们的合影,还能够想起你原来的模样。尽管你们将来都成名成家了,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领导,有的成为了企业家,但在我的脑海里,你仍然还是个学生的摸样。
  今天就讲到这儿,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