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李传锋:挑战“大牛们”的经典理论

2015-01-12 10:05:31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李传锋自称是一位“老派科大人”——读书到工作一直都在科大。“喜欢物理,有点不太安分。”他这样自我形容。从事量子通信研究的他,常常要在“小黑屋”里,和“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打交道。科研道路不可谓不枯燥,不过,他对于科研的态度却保持十年如一日的兴趣,“既要像玩一样做科研,又要像面对信仰一样虔诚”。

  这位中科大土生土长的“科坛”新秀,近年来好事连连,继2012年获王大珩光学奖,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并作为代表发言后,近来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一百次研究,成功一次就够本

  李传锋骨子里喜欢挑战,大三确定专业方向时,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量子光学,到郭光灿教授实验室学习,大四结束后正式“分流”到郭光灿院士门下读研究生。

   “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你造一百辆车子要一百辆合格;但如果是一个科学家,一百次的研究,可能就只成功一次,但这一次就够本了。两种都是极端的思维,就看你倾向什么了,我是个不大安分的人,所以选择了后者。”李传锋说。

   1999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提出转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这时正是中科院中国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导师郭光灿的指导下,李传锋带着几个学生边看文献边尝试建设非线性光学实验室。

  “没有实验室,就没有办法把脑子里的构想变成现实。所以后来我开始建实验室的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李传锋说,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喜欢物理的学生,好好在实验室里‘玩’”。

  挑战“大牛们”玩过的东西

  李传锋的学术之路起初并不顺利。“一开始搭建了好几个实验平台,都是从零开始,几年都拿不出好的成果。”李传锋说,再加上以“玩”的心态搞科研,不太重视“产出”,李传锋好几年没出好成果。

  “感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却总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做不出好成果。”李传锋反思,自己的科学品位火候未到,于是更加努力地“泡”在浩瀚文献里。“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李传锋说,要做就选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大牛”关注过的问题,对他们争论过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

  2007年,他把一篇验证LG不等式(宏观实在论)的论文投到《自然·物理》。有位审稿人写了很长的审稿意见,对李传锋的实验表示肯定,但又表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深厚的物理素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传锋物理研究态度的质疑,这封信给李传锋触动很大。

  做研究要像对待信仰一样虔诚

  “我逐步意识到,做研究不仅仅是‘玩’。”他笑言,真正做研究就要将宇宙规律当做信仰,保持虔诚之心。

   用实验验证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制备出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演示量子麦克斯韦妖;观测到量子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再生现象;成功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刷新多光子纠缠制备与操作数目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单光子偏振态的固态量子存储器,保真度高达99.9%,刷新世界纪录……多年的辛勤探索和积累,终于换来成功,《物理评论快报》《自然》子刊等著名期刊先后刊发了他的研究成果。

  “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学是‘叠加’的,至于为什么,没人知道。”李传锋说,“科学家们搭建起了量子力学的框架,用了很多假定的前提条件。大家一拥而上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研究电磁场、原子分子、凝聚态等都很成功。但是回到量子力学本身,没有人能彻底搞明白。”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态度,就是爱质疑,当时大家拿量子力学来做研究很顺手。只有爱因斯坦提出疑问,认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还不完备。”

  “能不能有一天,和相对论一样,用很少的假定就能‘定义’量子力学?”李传锋说,“我希望能做出一些研究,为这个方向的发展添砖加瓦。”

   “有成果,他总排在后面”

  谈起自己的“师傅”李传锋,年仅31岁的特任教授许金时充满感激。2004年从福建师大考上中国科大研究生时,许金时对量子信息所知甚少。一年后,在李传锋的指导下,许金时开始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当时,李传锋刚着手搭建新的实验室,师徒二人从零开始,调试设备,搭建实验光路,寻找光子纠缠对,不断优化……

  “李老师对科学前沿看得很准,对实验室建设有远见,对学生以激励为主,不断点燃大家对科学爱的火焰。”许金时说,在与学生讨论时,李老师让大家尽情发挥,他总能从中找出亮点,使学生兴趣盎然。遇到困难,随时找他讨论,他总能给出思路。有的学生进展慢,他就到实验室陪学生一起做,甚至一陪就是几个月。

    “李传锋对培养学生很用心,不仅是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实验室几个发展很好的年轻教授,起步阶段都得到过他的帮助。”郭光灿说,李传锋为人宽厚谦和,淡泊名利,替别人想得多,不太在乎自己的得失。“他指导学生做出的成果,署名时总是把自己排在后面。” 

  回首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历程,李传锋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喜欢物理”。(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杨保国/文 )

  来源:江淮晨报 2015年1月9日"科技牛人"专题(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