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科大物理学院的育人“秘笈”

2013-11-28 15:01:18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教授“组团”为本科生上课,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实践平台和百分百自主选专业的权利,研究所参与本科教学……

  以上这些,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教学“秘笈”。作为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院,该院的这些“秘籍”似乎也很值得借鉴。

  强化教授的“育人意识”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育人’是教授最基本的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授的天职。”该校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说。

  在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很多门课程是由教授“组团”来上的:全院20多个课程组,其中12个是物理学科基础课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有20~40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另以学科点作为单位,全院专业课打包为9个物理专业课课程组。

  “课程组是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教学基本单元。”刘万东介绍,“课程组成员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规划、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评价和奖励推荐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行为都由教学组去完成,院系管理层不加干涉。”

  物理学院副院长叶邦角是《电磁学》课程组的负责人。翻开《电磁学》课程组名册,可谓教学力量雄厚: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已经编写了近10本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学院要求每位教授至少参加2个课程组,积极参与一线教学活动。刘万东表示:“基础课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所在。因此,越是基础的课程,课程组的力量越强大。”

  如果说加入课程组是实现教授参与一线教学的基本途径,那么“教授值班”制度则进一步增进了教授与学生直接对话。

  这项被同学们称为“open hour”的制度已经在物理学院实行了3年。学院要求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每两周拿出一定的开放时间,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

  2010级物理学院本科生胡月便是这项制度的亲历者之一。“‘教授值班’制度对我们的帮助挺大的,日常学习生活里我们的疑问挺多的,比如专业选择、进实验室、未来去向等,需要有这种和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她说。

  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今年8月,物理学院院2010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学生江志浩和实验室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了在江西举办的国际稀土会议,并作了全英文报告。“这个报告是我们小组这一年多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江志浩说起这次经历,颇为兴奋。

  江志浩从大二下学期进入该院教授张增明的实验室。大二时,他还参加了上海应用物理所的秋令营,深入了解先进的实验环境;去年,他又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全国暑期物理学校,接触了大量前沿课题,收获颇丰。

  江志浩的丰富实践机会,是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大多数学生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该学院约有5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获得学校资助,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开展完整的科研实战训练;80%以上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的实践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2005年开始,学院为大二以上的同学开设了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

  据了解,中科大每年大约有600多名学生参与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物理学院学生便是其中的主力。“这中间,有1/3的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发表文章的水平。”刘万东对同学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表示了肯定,但他同时也指出,研究成果本身并不是开展研究性实验课程的目的。“我们并不看重实验结论,而是看重学生的研究套路,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自主研究能力。”

  给研究所留一块“自留地”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学院确立的中国科大基本办学方针,物理学院在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正推进所系结合的进一步深化。”刘万东介绍,“之前我们只有3个英才班,现在我们和中科院对口的规模较大的研究所在本科教育方面全面合作,联合建立了10个科技英才班。”

  事实上,所系结合英才班的合作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研究所为学生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和做大研计划的实践机会。更深入一些,研究所可以独立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员为本科生上专业课。

  英才班可以看作为研究所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一块“自留地”。“在这块‘自留地’上,研究所可以有一定的‘自营’空间,参与到本科教育中来。”刘万东指出,这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以前强调的是合作过程中一些具体项目,现在重在帮研究所建立起本科教育的自豪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实践资源。”

  以物理学院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的“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为例。班里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去物理所参观学习;二年级时会有两周的时间在物理所完成科研小实践,并参与所里的科研工作;三年级时在物理所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四年级时结合毕业论文,在所里完成系统化的科研训练。

  “我们希望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优质教学和实践资源,帮助学生尽早触摸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的热情。‘所系结合’的深化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刘万东表示。

  自主选专业,百分百实现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早在2005年,物理学院就在学院内开始了完全自主选择专业的做法,这也为中国科大在2012年全面开展自主选择专业作出了很好的尝试。

  由于中国科大的物理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多年来,该院都是转专业的重要流入地之一。面对众多的申请者,物理学院会组织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转专业动机,学习成绩倒是其次,学院最看重的是“兴趣”。

  2009年,胡三乐和段以恒分别被录取在信息科学学院和核科学技术学院,他们第一学年的成绩都是年级第一,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转到物理学院,又都是出于对物理的喜爱。2013年,这两位“转系生”都获得了代表中国科大学生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并分别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继续他们在物理领域的求学之路。

  对于想转入的学生,学院的做法是不设数量限制,只要通过面试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意愿,物理学院就会接收。“大学就是要有教无类,这是育人的基础”,刘万东认为,即便是基础稍弱一点的学生,也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本报通讯员 曾皓 刘爱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