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11月25日电(记者 刘甜甜)在武侠小说里,武林中传闻着响当当的“北乔峰,南慕容”.而在高科技创新的“江湖”,美国有硅谷,印度有班加罗尔,泱泱大国的中华有什么?答案是:“中科智城”。
位处中部腹地的安徽合肥,西南高地正在崛起着一座将来敢向硅谷“叫板”的创新区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为载体,强大的创新磁场吸引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所、电子所、医工所,中国移动研究院、微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企业前来共建,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傲然挺立。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强强联手,源源不断输送的硕士、博士人才“活水”,将使这里成为高手云集的“华山之巅”。
它是“江淮硅谷”,更是“中科智城”。因为“高精尖”,因为“集大成”,科技、人文、生活,这里的一切,注定与众不同。
源起之问:中国的“硅谷”在哪里?
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美国已经有了“硅谷”,印度有了班加罗尔,像这样在世界创新领域都叫得响的“名牌”,中国的在哪里?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2011年的12月24日,圣诞节前的平安夜。这特殊的一天,合肥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联席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共建一个科教创新园区的构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自此开始孕育。
几个月后,合肥已是春花烂漫。2012年4月5日,合肥市与中科大正式向安徽省政府汇报先研院建设设想,中科大先研院院长助理王兵回忆说:“省里的支持力度超乎想象。省领导赞誉道,1970年中科大迁址合肥,是件大事;40多年后在合肥建设先研院,更是一件大事。”
转眼到了热情似火的夏天,同年的7月28日,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破土奠基;待到收获的金秋时节,10月24日,先研院正式揭牌。
“全国的研究院有很多,最终大多有两种归宿。一种是作为高校的外延机构,用作培训等;另一种是变成企业,生产产品或者出技术”,王兵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而先研院“不走寻常路”:“这里与其他研究院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源头活水,将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人才、技术,并将校园里的研究成果"向前再走一步",走进百姓生活。这里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又是介于政府高新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机构,实可谓"集大成者"也。”
“科技魔方”蕴藏的秘密
披着浅金色的外衣,看起来典雅庄重;大“X”的造型,象征着科技研发进程中无数的未知数,以及千万种可能—2013年11月23日,当记者站在先研院一期工程的楼下,面对这座 “科技魔方”般的建筑,脑海中呈现的是科学家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对未来智慧生活的万千畅想。
采访中记者得知,先研院一期工程建设占地575亩,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米,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先进技术研发、先进技术转化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四个单元。目前,一期工程基本满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今年9月,先研院首批研究生已经入住。
作为合肥首个实施住宅产业化的示范性住房项目,先研院的人才公寓交付即可入住,是典型的“绿色建筑”,已经受到了入住研究生们的广泛赞誉。事实上,这座人才公寓从今年3月1日吊装以来,平均6天就“长高”一层,现场施工犹如“搭积木”,通过大量运用住宅产业化工艺,墙面、梁柱、外挂板等构件均为后场预制、现场拼装,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效避免了扬尘、噪音等污染,成为环保建筑的新标杆。
不仅如此,一期工程的建设中还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充分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技术服务生活”的理念。例如,使用太阳能微网发电系统,为园区路灯及景观用电进行供电,这也使得先研院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使用太阳能独立微网发电技术进行发电的工程项目;首次在安徽省公共建筑规模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暖通、给排水、照明等能耗系统实时远程监控,通过对环境、资源、人员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和信息化,获得显著的节能环保效益。
更值得期待的还在后头: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刚告诉记者,依托“中科智城”,未来的高新区百姓也将率先从智能生活中获益。“在智慧城市里,智能交通引导你左右转,或者指挥你停车;居家老人戴块智能手表,方位、血压、身体状况就可以实时传递给子女和医生;日常生活中的办证、取钱、缴费等,一张生活卡就可以全部实现”,金刚描述的智能时代,正在一点一点照进平常百姓生活的现实。
“中科智城”,更多的精彩,不一样的未来,我们共同期待。
来源:人民网 201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