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科学规律是一种快乐——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范维澄

2013-08-16 10:46:18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刚刚过去的2001年,对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教授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获得了我国科技界的两顶桂冠:11月成为国家科技部“973”火灾项目首席科学家;12月12日,又被公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元旦前夕,刚从北京参加“科技奥运”计划项目论证归来的范院士,在科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院士也要有行为准则

      “当选院士仅是科学界对我以前工作的一种肯定或鼓励。我还是原来的我,不会因为今天当选了院士头衔,就突然间水平高了,学识渊博了。”谈起当选院士后的感受,身着藏青色夹克衫,戴一副细边眼镜的范院士,语气十分平静。

      “相反,当选院士后,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水平不但不提高,还会降低。”范维澄解释说,院士为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当选院士以后,可能会增加许多活动,如果不加选择地一味参加,就会影响科研时间。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异常迅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也需要院士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否则,学识水平就会下降。

      “院士也是平常人。”范维澄坦城地说,院士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可能会侵蚀学术界,侵蚀院士。作为比一般人选择余地更大的院士,应该有一套准则,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最近,中国工程院制定了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若干自律规定,我觉得非常必要。接到规定的当天,我就在实验室用多媒体向全体成员一条条公布,要求大家用这个准则来监督我的行为,来检查我到底做得怎么样。”

      科研要考虑国家重大需求

      回顾自己30多年来的科研历程,范院士深切在深受,作为一个选择立足国内的科技工作者,首先要考虑国家的重大需求。“当你所做的与国家的重大需求挂钩时,国家就会通过种种途径,对你的工作加以承认和支持,科研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范维澄早年学的是燃烧专业。1982年,他结束在英国的留学生涯,回母校科大工作。为了找准科研方向,他定下了这样的选择标准:既符合国家需求,又有可能在世界科技前沿占一定位置,同时与自己的业务领域密切相关。经过调查研究,他选择了当时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火灾领域。那时,范维澄还不到40岁。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相联系。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深深地刺痛了范维澄的心,他当即写信通过科大校长向有关方面建议,成立国家级研究机构,主攻火灾应用基础研究。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很快,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科大。目前,该实验室已吸引一批从事火灾科学的杰出专业人才,成为我国火灾科学领域的最强阵容,不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能入选国家‘973’项目,同样也是因为国家有重大需求。”范维澄说,这一项目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两下方面:一是研究火灾的动力学演化,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火灾是怎么一回事,火怎样蔓延,烟气怎么运动。二是火灾防治技术基础,如阻燃技术、火灾探测技术、灭火技术等。他以2000年洛阳大火这例,说明目前火灾科学研究还有很多事要做。

      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范维澄和他的同事们又马上想到,该为奥运会做到点什么。据透露,他领导的“奥运体育场馆防火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已顺利进入“科技奥运”行动计划。

      追求真理是一种快乐

      米卢用“快乐足球”的理念,最终将中国足球带入世界杯决赛圈。有意思的是,范维澄也常与他的同事们探讨和实践“快乐科研”的理念。

      “责任不应成为压抑的理由。”在范维澄看来,下决心一辈子致力于科学事业的人,要通过忘我的科研实践,去领略和品味科学研究所带来的乐趣,把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作为一种真正的快乐。

      “另外,还要学会规划自我。”范维澄说,现在有一些年轻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紧迫的时间表,说多少岁以前要艰苦奋斗,过了这个年龄,再学会享受。其实这是不足取的。科研应该从一开始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做的时候并没刻意去追求某个目标,而是在科研过程中体验乐趣,做出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当然,能始终保持“快乐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要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范维澄说,有些人常感叹生不逢时,一些伟大的真理被别人抢先发现了。事实上,世上未被认识的事物还多得很。机遇如同空气无所不在,但机遇又确实是稍纵即逝的。只有当你的眼光比较敏锐,学识修养和创新意识都准备好了的时候,你才能发现机遇并勇敢地抓住它。

      “科学上没有捷径可走。”范院士常常勉励青年学士,一定要趁年轻打好基础,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包括做人的素质。(陈群)

      来源: 《安徽日报》200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