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大记忆——俞书勤校友专访

2013-09-22 09:03:44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中国科大的院系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由中科院成立的大学,它的院系设置是很有特色的,是当时独有的理工结合的大学。中国的大学在1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向苏联模式学习,把理工农医分开。清华大学把它的数学、物理专业并到北大去了,北大的工科则并到了清华。这些年又重新恢复成综合性大学,清华北大的学科设置都很全面了,连文学院、艺术院系都有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的时候是13个系。确切的说是12个系,13系地球物理是后来加上的。这13个系分别是:

  01系: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

  02系:技术物理系

  03系:化学物理系

  04系:物理热工系

  05系:无线电电子学系

  06系:自动化系

  07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

  08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

  09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

  10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

  11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

  12系:生物物理系

  13系:地球物理系

  在第一届招生的时候,原本只有12个系。这时候赵九章院士就说,怎么会没有地学呢。大家就一致同意增办了一个地球物理系。但是这时候招生已经结束了,赵九章院士与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厅的人比较熟悉,就破例从四川省调剂了一百多个学生来。所以1958级的13系学生全部是四川人。

  到1964年,又一次院系大调整的时候,学校把13个系并成了6个系。分别是:

  1系:数学系

  2系:物理系

  3系:近代化学系

  4系:原子核物理和工程系

  5系:近代力学系

  6系:无线电电子学系

  这里的1系数学系是原来的11系里的数学那部分;2系物理系包含了原先的2系、12系和13系。3系近代化学系包含了原先的3、8、9、10系;4系没有变;5系是原先的5系加上7系;6系是原来的6系和11系的一部分。我所在的化学物理系,是由钱学森、郭永怀倡导设立的,化学物理系当时可以去物理系、化学系,也可以去力学系,最终就分到了化学系。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各个院系又逐渐的单独成立出来。地球物理第一个从物理系分出来了,就是现在的7系。生物系随后成立,就是现在的8系。之后又成立了精密机械系,就是现在的9系。

  再之后就是6系又分出了自动化系、计算机系,是现在的10系、11系。12系是应用化学系,现在已经又分成近代化学系和应用化学系(目前12系已经空缺)。13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是从5系分出来的。

  到1987年,应用化学系又分成材料科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14系材料科学工程系是由应用化学中的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跟物理系的晶体物理这三拨人成立的。15系是科技写作,16系是金融管理。17系是科技英语。18系原来是少年班。19系是1996年成立的,就叫化学系。20系是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科大最早建的,在中国是第一个。再往后又成立了天体物理系、无线电系,还有科技传播系等等。

1958年的入校记忆

  1958年6月2号,中国科学院把报告交到了党中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批示了要办这所大学,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就在这一天签发了文件。所以6月2号算是一个节点,在我们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6月2日是一个纪念的日子。

  确定要办学校之后,就开始开校务会,要怎么办这所学校,开始发通告,找地方。当时就找到了玉泉路这个地方。原本这里是马列学院,后来给了部队,郭校长就去找一个将军,跟他商量把地方让给科大。部队就就把这块地给了科大。学校的后面是一块农田,虽然扩建了一点,但是面积还是很小。原先的马列学院的宿舍很少,学生没有地方住,教室也不多。所以我们第一届学生条件是真的很艰苦。第一届科大总共招了一千多名学生。当时从科大隔壁的解放军政治学院那里要了两栋楼,男生都住在那里。女生住在科大校园里。那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军训,就从政治学院跑步过去。这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这么快就办起了一所大学。6月2号交报告,6月15号就向全国发了公告。这个时间真的很短,我想用这么短的时间久筹办起一所大学,真的是空前绝后的。

与化学物理结缘

  当年是7月初高考,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到了6月中旬的时候,我们的高考志愿都已经填过了。这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俞书勤,你改填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吧。我知道那一届的有些同学,像黄吉虎老师,他自己的志愿填的并不是科大,最后是“被录取”到科大来的。而那个时候我们也不懂要学什么,而科大的系别与一般学校还不太一样,我们中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数学、化学和物理,我看科大有化学物理专业,既有化学又有物理,就填报了化学物理。当时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之后几十年就一直奋斗在化学物理这个领域里了。

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

  我们是第一届学生,北京地区的学生是9月5号就去报到,要建校劳动。当时的玉泉路校区,在校园里要整理土地,拔草什么的。到了59年就建好了,很快的,1年就建好了。我们都参加了建校劳动。我们一般的学生是9月15号报道。到校之后我们先学唱校歌,我们的校歌是由郭沫若校长作词、吕骥作曲的,歌词还由周恩来总理修改过一个字。

  9月20号开学典礼。那天,我们是在政治学院的大礼堂,那个大礼堂规模很大,那天聂荣臻元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的周培源校长都来了,他们都发表了讲话。郭校长、聂荣臻的讲话后来都留下了影像资料,我看到在前段时间的《爱在天际》演出里还放了郭沫若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每年的开学典礼,郭沫若校长都会来。科大校史馆有一张照片,很多人围在一起席地而坐的。那张照片里就有郭校长,聂荣臻他们。

  毕业典礼的时候,陈毅元帅和聂荣臻都来参加。在毕业典礼前几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我们全体的1963年毕业生。我记得在大会堂了等了很长时间,总理是一个一个厅走过来的,跟我们毕业生握手,讲话。

学校生活

  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的,跟现在不能比。我记得当时杨承宗先生的工资算是学校里比较高的,也才300多元。我们毕业的时候工资是46块钱。

  最早的时候我们是每个人12块5的伙食费,吃饭的时候就是一大盆粥,一大盆馒头,一盆菜什么的,就每个人拿一个馒头就着菜吃。最开始馒头是不限量的,后来困难时期还要限量。那时候刚去北京,我们南方人也没有吃过窝头,那个窝头粗的不得了,很大一个,咽也咽不下去。

  再就是对寒冷天气也很不适应。刚开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早锻炼,在学校操场跑两圈,然后从政治学院跑步到玉泉路科大的校园里,同学们都要参加。我们南方同学刚开始早上跑步是跟不上的。因为北方的同学穿的是中式棉裤,就是一个大棉裤,套上去腰间系个带子就完了,我们南方人还要穿棉毛裤、毛裤什么的好几条,衣服也是要毛线背心、毛线衫好几件,北方同学呼一下就穿完了。我实在跟不上,老要检讨。后来我们睡觉就不脱毛衣了,免得早上来不及穿,然后晚上把洗脸水放好,牙膏挤好,否则老要跟不上他们。

大师记忆

  给我们上过课的大师很多,钱学森先生是力学系的系主任,就给我们上过物理力学,这门课的教材是他亲自编写的。钱先生给58,59届的学生都上过课,分别上了2个学期。他一周来给我们上一次课,一上课就是半天时间,3个多小时。钱先生住在中关村,要坐班车来玉泉路给我们上课,相隔距离很远,所以钱先生每次都要起个大早到科大来上课。

  钱先生给我们上的物理力学的考试很难,但是不像力学系那么难。钱先生在力学系教了一门课,叫火箭导论。考试的时候,考了整整一天,中午就让同学们自己去吃饭,他也不怕同学互相交头接耳,同学们也很自觉,吃完了饭就赶快回来接着考试。考到下午4点多的时候,有两个同学直接晕了,用担架抬出去了。这门课的考试真是很难,有很多同学不及格。钱先生说考试成绩不好,你们的基础学得不扎实,要延期半年毕业。所以58级的力学系学生是5年半毕业的。

办校特色

  中国科大在1958、1959、1960年招生都是1500人左右的规模,到61年困难时期以后就只有600多人了。这个招生规模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到90年代初还是招七八百人,到90年代末增长到一千人,2000年招1200人左右,到2002年达到了1800人,从此我们坚持不扩招,一直维持1800人的招生规模。

  我一直跟同学们说,科大的办学是很有特色的。因为科大是中科院办的学校,它在人才培养方面,遵循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观点,特别重视数学、物理基础。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校友都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我们在科技领域做的很好的人很多。我们有“千生一院士”,平均每一千个毕业生出一个院士。这个是很难得的。

  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生源非常好,超过了清华北大。一方面是清华北大当时在“肃清流毒”,另外1978年国家号召向科技进军,科大又办起了少年班,所以科大当时的声誉特别好。现在我们招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但是可能不能像当年我们那样把最顶尖的学生招进来。但是学校是不是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最好的,最顶尖的,有没有办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最关键的。现在我们的老师和教材都不比别人差,唯一的差别就是你的课程设置。科大在数理基础方面真的非常重视,举例来说,我们可能是唯一一所在生物系开设那么多数学、物理课程的学校。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本硕是读化学的,分别在斯坦佛和伯克利读的博士和博后。他毕业以后在匹兹堡大学做教授,却是做心脏核磁检测这方面的工作。1998年我路过匹兹堡的时候,他刚刚拿到终身教职。我见到他,就对他说,你现在做的工作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以前学的化学、物理好像都学错了。他说,俞老师,我以前学的化学、物理都没有浪费的,这些课程让我可以学会怎么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对我现在的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数理基础,所以科大人在科技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做。

  以我们化学物理来说,开设了6个学期的高等数学,4个学期的普通物理。还有四大力学课程。我想,我们应该延续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科大制定的培养方案,一定要保留这种办学特色,扎实打好数理基础,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科大的期许与祝福

  我觉得科大这些年来很不容易,虽然也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科大很关注,很关心,给于我们很大的支持。但我觉得很不容易的一点是,科大是经过艰苦年月的。1970年从北京下放到合肥来,损失很大。如果当时没有离开北京,那现在科大可能还是与清华北大齐名的。现在与这两所学校就有一定的差距。我想科大在合肥,办成现在的样子,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与几代科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学校现在的领导和师生们,也都是在全力以赴,投入到科大的建设中。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让科大做的越来越好。(作者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他工作兢兢业业,有着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风格和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处世态度,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地关爱,循循善诱地教导。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俞书勤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