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科大,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毫无疑问地与北大清华并驾齐驱。我之所以报考科大,只是高中母校已有毕业生上北大清华了,独缺科大。当时以科大新生的高考成绩,可以随便挑选国内任何一所高校,因此每一年级的同学中都是强手如林。
1. 小飞机
当时的校园远不如现在这样漂亮,也没有西区和南区。但是,我刚入学的第二天就发现了一道别致的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在老117楼和118楼之间的小院落里停着一架大概是淘汰下来的苏制小飞机。它与旁边不远处的双杠一样,学生可以随时自由上下。它似乎在提醒我们,来科大学习的目标就是将来要为国家造出高精尖的东西。可以想象,这架小飞机给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
我不知道这架旧飞机是不是科大从北京下迁合肥时带来的家当。如果是的话,我愿向当时作出这一决定的科大老领导敬礼。同时,也为后来不知何时将这架飞机请出科大校园感到可惜复可悲。
2. 图书馆占位
从大一开始,大家的学习就非常紧张。除了课堂学习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上自习。由于自习的地方很有限,总有很多同学不得不在宿舍看书做作业。当时最佳的自习场所,当属图书馆自习室。原因大概是馆里有社科、自然科学和期刊杂志阅览室,便于做功课时查参考书,学习累了也可以看会儿小说、报纸放松一下。
一般上午大家都有课,因而为下午和晚上的自习占占一个自习室的座位就是许多同学的最爱。图书馆中午闭馆,下午一点半才开。从十二点半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同学站在大门前等候。一边等,一边还在看书背单词。随着时间推移,聚集等待的同学越来越多,有几百人之众,声音也越来越嘈杂。直到一点半大门准时打开,大家蜂拥而入,小跑般上到自习室,抢到一席之地。几分钟后,座次排定,声浪不再,大家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不过在自习过程中,也会发生座位被“抢”的事。如果哪位自习中间离开座位稍长一点,座椅可能会被后来的同学搬走。不过也没关系,你也可以如此这般地“抢”一把交椅回来。当然无奈之下站着上一会儿自习也不新鲜。可以说,这种自然形成的行为规则,使自习室的利用率达到了最高。
3. 通宵教室
图书馆虽好,但每晚十点要闭馆。这时候同学们的去处就是所谓的“通宵教室”。当时一教大楼的几个教室,晚上都不锁门。“夜猫子”们可以在那里用功。后来图书馆东头的一间自习室,学校也专门腾出来作通宵教室。当“夜猫子”们半夜一两点上完自习要回宿舍时,早起的“百灵鸟”们又来学习了。这样一来,这些教室的灯火是夜夜不灭,象火炬般激励着一届又一届渴求知识的科大人。
4. 科大味儿
这些年来,我常自问,作为校史不算长的科大,四十几年来到底有没有积淀出校魂之类的东西?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我十年的欧美留学工作期间,发生过多次短暂交谈后就被认出是科大毕业生的趣事。就是说,科大培养出的学生都具有某种很可能连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独特的“科大味儿”。我体会这科大味儿不仅仅源于宽广深厚的数理知识功底,更是因为几年时间内与众多优秀学子切磋比试、你追我赶中培养出的精神特质。标新立异、不畏强手、敢为天下先,应该是这种科大味儿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