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建
1991年,侯建国教授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来在美国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是很好的。但他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报效生我养我培养我的祖国?每当看到报刊上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消息,收到他的导师钱临照院士、吴自勤教授的信,他就心潮澎湃:“现在不投入建设祖国的洪流,还要等到何时?”1995年,他响应母校的召唤,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职位,回到了祖国。他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伸开双臂拥抱了这位热血青年。
当主人了,还不自己动手
在国外,侯建国一直专攻凝聚态物理,特别是在团簇材料这一前沿领域做过大量工作,取得过令国际同行钦佩的成果。回国后,他决心在这一领域继续钻研下去,建议组建团簇复合材料实验室,学校当即支持,调剂了两间房子。科大在团簇材料研究方面基础薄弱,设备几乎没有,侯建国不灰心、不泄气。他在老一辈科学家的鼓励下,团结了一批有博士、硕士学位头衔,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教师,确定了边工作、边建设的方针。他们详细调研了学校闲置的一些大型设备,凡可为实验室工作所用的就拿来修、拿来改。那段时期,他们没有星期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教授、讲师,智力活、苦力活都干,实验室就跟车间一样。三年下来,他们修复、改造了大型设备5台(套)和其他一些小型仪器,组装成配套的实验设施,同时将面积200平方米的实验室整修一新。正是以这个白手起家建设的实验室为基地,他们承担了9项国家和部委有关新材料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有人说:这样搞科研也太辛苦了。侯教授笑笑:“当主人了,还不自己动手?”
不在创新上下功夫,哪来成果
侯建国教授说:不创新就谈不上科研。照人家老路走,就不会有突破性成果。在多年来的科研生涯中,他总是在吸取前人经验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达到新的科研目的。在福建物构所,他曾用激光散射层析法无损伤地研究大块光学晶体的微缺陷;在美国,他用温差气相输运法长出C 60单晶超导材料(国际上首次);用特殊的电导测量方法观察低维超导涨落现象和C 60超导体高温电阻饱和现象等等,都获得了成功。
在团簇新材料的研究中,他试着用各种方法制备C 60金属低维结构,研究其结构和物性,并寻找着利用C 60金属界面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机制合成具备新物性的C 60金属复合材料的途径,果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和现象。他的介绍这一工作的论文,被美国权威学术杂志《应用物理通讯》发表。
薄膜分形晶化研究是侯建国主持的又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的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做了大量的判断性实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分形晶化的自组织生长新模型,结果理论和实验完全符合。这一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研究小组的充分肯定,后来,该成果荣获了1997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几年来,侯建国教授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和团簇实验室的青年人一起已发表论文50多篇,申请专利一项。他的实验室连续两年获得学校的择优支持,1998年还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小组的择优支持。
不确定新的目标,何谈攀科学高峰
侯建国是个在事业上永不满足的人。在深化改革中,中国科大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高度出发,新组建了学校理化科学中心,他被任命为主任。正是在这个新的舞台上,他决心综合利用好学校的有限资源,开展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实现更高的科学目标。在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的支持、指导下,他和其他专业的教授们共同开展了极微细尺度下物理和化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开展激光控制下的单原子操纵和选键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这在国际上都是尚待突破的前沿领域,因而也得到了国家“攀登计划”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的支持。现在,已从国外引进了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脉冲激光器等一批现代化的设备,进一步具备了从事高、精、尖研究工作的条件。侯教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单原子操纵技术与激光化学、激光光谱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展一种以单原子操纵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基元反应动力学和分子内部动力学的技术。他说:“尽管这目标很高,实现它会有不少困难,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
没有大目标,就没有大动力,何谈攀科学高峰呢?
侯建国教授强烈的爱国热忱、高标准的事业追求、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突出的科研业绩,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他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基金”和“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1996年,被批准首批进入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等七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8年又荣获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和中科院有突出表现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的称号。
今年40岁的侯建国教授说:“荣誉已属于过去,要紧的是开拓未来。我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为祖国科学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振兴献出毕生的精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