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放暑假了,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三学生杨宏峰最近很忙,白天参加“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晚上要做大学生研究计划。暑期像杨宏峰一样忙碌的同学在中国科大还有很多,因为从2010年开始,学校实行了三学期制,增设的夏季小学期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成为同学们的“新爱”。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假来校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是中国科大实行夏季学期的初衷之一,所开设的“大师系列课程”成为小学期的一个亮点。
生命学院大二学生钟阳皓选了“生命科学大讲堂-结构生物学专题”。虽然他的结构生物学课程大三才开,但由于这个专题邀请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Steve Gamblin博士等6位欧美著名学者主讲,小钟还是动了心。
“虽然不能全部听懂,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结构生物学的主要技术,英语听力也明显提高。”钟阳皓说。
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说,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目前中国科大三学期制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实施也更加规范。春、秋学期主要开设骨干课程,到6月下旬结束;夏季学期4至6周,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国际化教育需求,以及集中实践环节。
同时,根据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安排更有针对性。例如,一、二年级学生以选修课程为主,包括理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科学前沿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等;大二学生除了选课外,还安排有课程实习、英语训练等;大三学生侧重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国际交流。
自2010年“试水”以来,该校夏季学期开设课程、选课人数大幅上升,从当初的41门课程、1781人次,到今年的96门课程、近4000人次。
日前,首届“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在中国科大举行,16名来自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7所世界名校的物理专业大学生,与来自中国科大、复旦大学等中国一流大学的16名大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了两周。
该夏令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周的每天上午,由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大牛”教授用英文作学术报告,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进展。下午安排有汉语、书法、陶艺、茶艺等课程,让大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第二周,学生选择到感兴趣的教授实验室做一个星期的科研。最后,营员们对科研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
“我们举办这个夏令营,目的为有志成为未来物理学家的各国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是我校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一项新举措。”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冠中说。
在“请进来”的同时,中国科大还选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境)外学习交流。
据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介绍,学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参加者主要是大三学生。学生利用一个完整的“传统暑假”,或一年的课余时间,在校内或到中科院研究所,在一线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完整地完成一项科研课题。大研计划已实施了十多年,近年来仅夏季学期做的大研计划每年有600多项,全年约有1000项,每届本科生有2/3左右参加,“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该校化学院本科生发表论文情况印证了汤家骏的介绍:该院本科生仅去年就发表SCI论文122篇,许多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其中大部分是大研计划的结晶。 (杨保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