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科大怎样实现本科生100%自主选专业

2013-09-09 10:23:07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这是尊重育人规律的教育实践!”中国科技大学实现本科生在校期间完全自主选择专业的新闻(本报5月11日4版曾以《中科大:本科生可100%自选专业》为题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教育界专家高度肯定这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做法。

  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可能为学生提高专业选择的条件,是国内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共识和努力方向。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中国科大,到底是怎样率先做到“100%”的呢?记者走进中国科技大学校园,探寻这背后的答案。

10年实现100%

  “我是自主选择专业的直接受益者。”周丹,一个酷爱化学的文静女孩,2009年考入中国科大时却因为高考分数限制只能进入其他专业学习。大一下学期,她尝试着向学院教学秘书提出申请,结果十分顺利地转到化学系。学其所爱的周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本科期间就发表了国际学术论文,还在2011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亚洲区预选赛中获得金奖。

  让周丹获益的这项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专业的举措,是2002年开始在全校普及的。源于少年班教学改革创举的这个规定,使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拥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入学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学院或学科类;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选择专业;三年级后还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或按个性化修课计划学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是呵护、引导、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选择专业也是国际一流名校的通行做法。”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告诉记者,很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不太了解,或受家长、社会的影响,不能恰当地填报专业,所以很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给他们机会重新选择最适合的专业。“这件事看似小事,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很重要,也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三次机会,虽然基本可以让有意选择专业的学生得其所愿,但双向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结构性限制,总还会有或多或少的学生难以如愿。从2012年开始,学校又出台新政,对申请转专业未被接收的学生,可以在学籍不变的情况下,由学业指导专家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修读完认定课程、达到要求,即按该专业毕业,不受学生原学籍所在学科或专业限制,从而百分之百地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

100%适合学生

  刚进大学发现学“错”了专业,可能是因为高考后填报专业的懵懂,但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也未必就没有迷惘,不会犯错。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出清晰而理性的选择,每到大一、大二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中国科大各院系纷纷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各个院系都安排老师“坐班”,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而2011年实行三学期制后,各院系利用夏季学期,开设专业宣讲类课程,集中进行专业介绍,并组织感兴趣的同学深入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实地考察。

  “每年申请转入物理学院的学生较多,分两组面试,学院领导和课程组组长都参加,主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以及基础是否适合等。”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冠中说,二年级结束后还要进行专业分流,11个专业的负责人登台介绍,最“牛”的教授随后出场“吆喝”,报告会近30场,最后由学生自主选择。

  “去年下学期,我们对28名申请转专业暂未被接收的同学进行了约谈,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中国科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这个由学业指导专家、专职工作人员和学生学业辅导志愿者组成的中心,指导专家目前已有25人,都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学业发展上有不同层次需要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包括学业规划、学业困惑、专业选择等。在专业选择指导方面,为转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指导,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指导他们选课和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100%畅通无阻

  “专”是专业的基本特征,如果不能顺利克服专业之间差异,100%自主选择就只能是一个概念。为了“打通”课程壁垒,中国科大花费了近乎10年的努力。“光是最新的一轮按照知识结构分层重构课程体系,我们就用了3年多时间。”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

  从2009年起,中国科大调研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按照知识结构分层重构课程体系,新的体系分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而在排课安排上,各学院内部前两年的课程完全一致,只排通修课程与学科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从第三学年开始排课,专业方向课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排课。全校低年级(一二年级)课程基本一致,学生转到另一学院时,只要补上三四门课,就能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进度。

  100%的自主选择,会不会因为冷热不均而冲击校内的正常专业设置与教学秩序?中科大的老师告诉记者,2002年“新政”伊始,确有个别院系遇到“逃兵”多而“投奔者”少的尴尬,但这些成为所在院系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推介的动力,从多年的统计结果看,中国科大每年提出转专业的占每届学生总数10%左右,而各专业转入转出人数基本持平。“转专业需要足够的教育资源作保障。”陈初升介绍,中国科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始终控制在每年1800人左右,专任教师却超过1500名,本科生与专任教师比约为5:1。而专任教师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占24%以上,学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每个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制定学习方案。

  “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这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说,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蒋家平 杨保国)

  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