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大学堂举办第十六次讲学活动

2013-09-06 14:56:25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金秋十月,中华文化大学堂第十六次讲学活动于1021日下午在水上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大、安徽大学等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中华文化研究者、爱好者300多人参加。

  知名历史学者、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翁飞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安徽”的主题演讲。在系统分析了文化的概念内涵后,翁飞研究员概要地描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他以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中华元典为主线,简明扼要、观点鲜明地介绍了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儒道佛三家学说的并存,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西学东渐后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历代仁人志士的变法图强、积极应对。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不难发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接着,翁飞研究员指出,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安徽地域自北至南形成三大文化圈:即涡淮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徽州(新安)文化圈。安徽文化以其“继承性和开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绵延不绝,继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文化因其“通变”精神而得以长期延续,也注重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站在新世纪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应该珍惜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在精彩的演讲后,翁飞研究员与现场观众就文化的普适性、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进行了风趣、热烈的互动。

  在中华文化学修时段,大学堂负责人刘仲林教授解读了中华文化大学堂徽标的含义。徽标主旨在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中华文化大学精神,用中华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的话说就是“知本达至”。标徽中的四种颜色分别象征中华文化精髓“四大互补”,即社会人伦之道、天地自然之道、身心性情之道、生命创进之道的互补;也象征中华文化建设“四大会通”,即东方与西方会通、古代与现代会通、科技与人文会通、大学与大众会通。以上“四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旋转,象征道通为一、明体达用。

  在杨凤华老师领颂下,全场听众齐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六条语录。接着中科大张德广老师通过对语录背景介绍、白话翻译,并结合大量生动案例,对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最后,通过互动,与现场观众一起探讨“知行合一”问题。

  在报告活动的才艺展示时段,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表演了诗歌朗诵剧“精忠报国”,表演主题鲜明,舞蹈生动,着装绚丽,气势雄壮,受到听众热烈欢迎。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