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桂飘香,9月23日下午,中华文化大学堂第十五次讲学活动与“百家讲堂联盟”携手在我校水上报告厅举行。300人的报告大厅爆满,并临时添加了很多座位。
“百家讲堂联盟”是在合肥市包河区委组织下,整合辖区内各类讲堂资源而组建的联盟。安徽省文明办贺懋燮主任在“联盟”建立时就提出:科大有理论的高度,包河区有实践的广度,省文明办支持两家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进行“有高度,接地气”的文明创建新路探索。今天,在包河区委宣传部王海霞部长率领下,百家讲堂联盟几十位来宾与中华文化大学堂学员、听众济济一堂,同学共修,开始“有高度,接地气” 的文明传播新路实践探索。
首先是“百家讲堂联盟”授牌仪式,由百家讲堂联盟负责人王海霞、中科大人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潘正祥分别授牌、接牌。
仪式结束后,进行“有高度”的专题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哲研究室主任李存山教授作了题为“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报告。李教授从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前树立孔子像一事谈起,以“三纲五常”观念的历史演变为例,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变”与“常”关系。李教授认为,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肯定了孔子所说中国文化的“因革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但是自汉代以后,“三纲五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观点有待纠正,接着反思五四时期“批孔”的历史局限,明确了这一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最后,李教授总结了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并将其概括为20字: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点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在互动环节,李教授回答了听众的问题,受到热烈欢迎。
在杨凤华老师领诵、全场齐诵经典语录后,进行的是以“接地气”(如何把理论变成实践)为主旨的经典解读。中科大刘仲林教授接着李教授的话题,通过对经典语录的解读,结合骑车、游泳、学习等事例,回答了什么是“道”以及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问题。刘教授认为,从理论的角度说,常道就是“一”;从实践的角度说,常道就是起始于百姓日常生活的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修行常道的目标,“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是修行常道的方法。刘教授强调说,我们不仅要做道德高尚的好人、精通技艺能人,而且要进一步修行提升,努力做一个有“天地境界”大视野的“悟道”达人。
讲座中间穿插了才艺展示,由中国大人文学院晏渝老师表演了独舞“梦里水乡”。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