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精神的熏陶与坚持

2013-08-07 15:11:43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朱近康
(2006年4月9日)

       看到“科大精神的熏陶与坚持”这个题目,还有我的这个文稿背景选用的照片,相信大家就知道我想讲什么了。我是从四川大学毕业,直接到科技大学的,当时是1967年,我是66年毕业,因为文化大革命延迟了一年。1967年到科大,经历了科大在北京的短暂时期,后来到了安徽,一直到现在。
       我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进入科大的。其实我考大学的时候,应该说考试还不错,成绩相当高,也报了科大,只不过因父辈的问题(到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别人不愿意收我。进川大是我填的第六个志愿。因此能够进入科大也是比较偶然的,为什么?66年毕业之前,还没有开始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安排我们的毕业分配,当时我个人想,我成绩再好考好的学校也考不上,到毕业分配时也就到哪里都可以,在那里也无所谓,实在不行回老家当个办事员也不错。当时科大一位教授去川大招聘科大教员的时候,我被他看上。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有一定能力,有一点学识的,我63年在川大的时候被评为学业优秀者,作业和考卷曾在全校展览过,成绩好。在校期间政治上也没有任何不当之处。科大招聘我,使人感受到学校是重视学业和能力的。这是进入科大前的第一印象。
       我到科大以后,我有进一步的感受,科大给我的许多熏陶和启示,是我人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今天用《科大精神的熏陶和坚持》这个题目,把我从67年到科大一直到现在的经历和个人的一些感受告诉大家,既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科大新的发展的希望和要做出的努力。
       我到科大来以后,感觉“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科大的特色,也是科大的精神。怎么去理解“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怎么去坚持和发展?我觉得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都需要我们去努力。
       科大从创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从科大建校一直到科大离开北京;第二个创业时期,就是从科大到了安徽开始,到科大进入211工程,或者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从进入211工程之后到现在,应该说是科大进入第三次创业期。
       对第一个创业时期,大家有共识,没有什么问题。抗美援朝胜利过后,从国家来讲,明显感觉到我们国家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能力比西方差得太远了,尽管从公开的报道和所有的新闻报道,并没有这样说。实际上我们体会很深,开创新中国的元帅们体会更深。他们推动建议中央筹建自己的新型学校,是科大建校的最大的推动力,起了最大的作用,为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为新中国能够赶上和跟上世界的发展而培养人才。因此才有了科大的创建,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这所学校是适应整个国家需要建立起来的,就是希望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新型的高科技人才。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科大在这个时期突出地完成了这个重任,对国家确实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的人才在高科技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成才比例是很高的。再有一点,郭老作为第一任校长,殷切希望科大人“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我个人认为,“红”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要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爱国、爱家,给全校的师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四川到科大,那个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66年开始67年还在热火朝天,我是一个外地来的小青年,什么都不懂,对这个兴趣也不是太大,学校要求除参加必要的活动以外,我可以有做一些想做的事的自由度,尤其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当老师的时候,能够不特别苛求,不影响正常学习、不影响个人活动,这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当时政治运动环境下,你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后来我发现自己能够动手做一些事,对我以后还是很有收获和助益的。我们科大的老师在坚持正确方向、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在可能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宽松的环境,是科大对“红”的要求的独到理解和坚持。第二个是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强调基础教育,创造安定勤奋和相互促进的读书环境,你问一问科大毕业的人,没有那个不说这是科大的特点。你问其他学校的老教师,包括过去接受过科大毕业生的单位,他们认为科大学生做出的东西和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赞赏的。在创校前期,为了培养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才,提出所系结合,让学生参与科研,实实在在地做科研项目,最后不一定每个学生真能解决科研问题,但有这个经历,即使不是每个人都有真正的研究经验,至少有一些人对科研有一些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和训练,对科大学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讲,我觉得全校上下以“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来要求自己,来勉励自己,经过从科大建校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么一段时期走下来之后,形成了科大的精神、科大的特色。我在北京只有将近3年的时间,我是70年离开北京到这边来的。我对科大第一创业期的感受,就是像刚才说的:科大人爱国、爱家;科大人参与政治活动,但并不走极端,不追求冒尖;科大人勤奋努力,努力为以后的发展打好自己的基础。
       科大来安徽以后,到国家启动“211工程”为止,或者科大进入“211工程”的时候,为科大第二次创业时期。“211工程”是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能够进入“211工程”的,至少反映了当时国家承认这些学校是有影响的学校,是有能耐的学校,是能够为国家的高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学校。科大在这段时间,有什么特色?
       第一特点就是科大顺应国家需要,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教学革新措施,为国家高教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开始进入了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科大的贡献在哪一点?当然是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对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但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改革和教学革新上,其中有几点是非常突出。科大首先把69届、70届的大学生招回学校,重新再教育,这个再教育不是接受工农兵的政治教育,而是接受学校的学科教育。然后提议恢复全国高考招生制度,建立学分制,设立研究生院,设少年班。学校加强基础理论课,加强数理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同时支持和推动对国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这个科大做得比较早,鼓励学生出国,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这些做法实际上是为国家提出了或者推出了一种可以使教育复兴,或者说教育大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和做法。
       另外,我还有一个体会,可能大家体会不是很多:在这段时间,科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学要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开始招收特别是考试进校的大学生以后,科大在管理上的措施,首先是想到怎么为学生服务,我觉得这一点在所有全国高校里面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最明显的,科大的暖气是最早装在学生宿舍的;又如,科大没有教师食堂,更不用说教授食堂,只有公共食堂,也就是学生食堂。总之,这段时间里,逐渐形成科大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人才。后来,全国刮起学校合并、改校名之风的时候,多少大学都愿意改为科技大学,如果说中国科学技术把“科技”这两个字做砸了的话,别人还会改用我们名字的吗?其实有的学校叫理工大学这个名字已经不错了,但是一改再改,就是要改成科技大学,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影响不仅仅是第一次创业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第二次创业期带来的影响。这是社会公认的,我三次到台湾,台湾有三所“科技大学”,我曾经问他们为什么叫科技大学,他们说你们学校的名字响,我们也就叫科技大学,这是真实的。不管怎么说,我想国内哪儿都有科技大学,这不成问题了。
      关于科大的第三次创业时期,从“211工程”开始实施到现在,国家“211工程”“十一五”是不是会做适当的调整?现在已经在做适当的调整,国家的教育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是国家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大学培养的是高等人才,希望大学变成研究性大学。研究性大学的典范,在进入“211工程”的学校中间,科大是最突出的一个。作为研究型大学,我想科大应该做出明显的新的贡献,这是需要共同努力的。什么是有特殊的成就和贡献呢?应该是说得过去的、拿得出手的、跟谁都可以讲的成就,国家每年在评选中国十大科技成就里面,如果我们科大年年都有一项的话,那么谁想把我们打倒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家性的成果能够进入十大成就之一,对高校、对科学院都是了不起的,六年期间我们学校有四次入选,这是所有高校当中所没有的。如果我们科大每年有一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话,不说我们的校长,就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肯定也是笑咪咪的。我们希望科大在更多的优势学科和领域,能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能够成为带动这个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我们有五个、八个或者更多的领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科大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希望培养一大批人才,第一是要有政治头脑、经济头脑。商人这个字眼好象不是太好,不是让大家去做商人,但一定要有一些经济财经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如果说以后你当一个国家级项目的负责人,你算不清楚要多少钱,算不清楚要给下面多少钱的话,你这个负责人是不合格的,所以说既要有政治头脑还有要经济头脑。第二要有道德素养。我想这没有什么说的,任何一个社会,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和组织方式,没有公共道德,就不能构成社会。这一点,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强调、更应该做好的。第三是要有扎实基础。但是很多时候,一说基础就是数理化,其实我觉得这并不完全,主要是你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另外一个是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这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也是一个人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比别人不一样,能够走在前面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思维和敢于走一条新路的话,那么你走的路不一定是比别人快、比别人超前。
       这些是我们希望在科大进入第三次创业期,能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我选用这张宇宙空间的照片为背景,希望我们科技大学的发展,科大校风的发展,科大精神的发展,能够像宇宙的发展一样无穷无尽,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振奋人心。
       关于对“红专并进”的理解。“红”,我要强调的不仅仅是政治,还有一个素养。一个是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责任,一个是公共道德和个人素养。国家在困难时期大家要为国家挺身而出,国家在发展时期大家能给国家出力、出汗,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是一个科学技术人才应该做的,或者说应该具有的。“专”,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你的本科基础和创新思维;另外一个很多人不注意的,是对科技发展走向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这是作为高级优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而学校课堂里面能够教育大家的往往是第一项。
       从这方面来讲,我想讲几点自己的体会。一个是关于科大如何坚持“红专并进”。在比较突出政治的年代,1970年夏天来到安徽,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我们六系的大多数教员到淮南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下过矿井,我们老师里面不是每个人都下矿井。尽管淮南煤矿在当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都是机械化的(当然跟现在的机械还不能比),可是在矿井的最前面,后面怎么通风前面都进不了风,因为是一个死墙,里面特别的缺氧,体质要比较好才能进,出汗很多。矿井里面很多矿工打着赤膊是很常见的。在那个环境下,下矿井的时候,大家还不太愿意忘记我们是老师,可能以后还要教学生。尽管有些老师开玩笑,说还不知道以后有哪个大学生在后面叫我们一声老师呢。可见科大老师并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责任。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夏天,天比较热,就跑到外面的煤堆上面打着赤膊聊天,而聊天就是胡扯乱说,别人不会管。因为在办公室要说到专业就有人管,所以干脆到外面煤矿堆上聊天。常常说到学生怎么办?我们老师怎么办?这个时候还有老三届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呢,说他们怎么办?没学到东西。有一次,曾经跟23系的张教授,那个教授现在已经不在了,我们跑出去吹吹牛,就说70年代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毕业,在学校里面没有受到什么教育,很担心。至少说明科大的老师没有忘记他们的责任。后来回到学校,在推动科大教育的时候,提出把老三届招回来,接受再教育,我觉得跟那段时间科大老师的共同担忧是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还有一件事我体会比较深。科大东区有相当一批楼是我们从北京迁来以后盖的,最早的科大办公楼是现在大操场旁边、化学楼南边的那幢,那个楼是教员自己盖的,我都参加了。当时科大党委书记刘达,是科大的老领导,参加了搬砖。大家在搬砖的时候就跟刘达讨论,说这样干下去,三年、五年过后,我们怎么教学生?我们好多新的东西都不懂。他说,这是个问题。我想,这会不会对以后学校推动老师出国、推动学生出国,推动从外面聘请一些教授到科大来讲学起到了作用?我认为是有关联的。还有一件事,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大推动教师出国,阴差阳错,我去了日本。那时候正在研讨科大与东京大学的交流,要派到那边去。去了之后,我感受的有一点,就是怎么样体现出我们作为科大教员,或者中国派出去人的能力和素质,我觉得我们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比他们差,要想做什么也没有什么问题。当时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他们做什么,为什么做。我们看到他们很多的文章好象理论很高深,实际上他后面的背景和他们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在国外,做研究,需要使用计算机。80年代初期的时候,计算机的输入还要靠打孔机和穿孔纸带。在国内,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用过计算机,出国后用他们的计算机算题,最后能算出仿真结果,这个他们还是比较钦佩的。他们不在于钦佩我选的是什么题,而是钦佩我把这个问题计算求解出来,反映了科大人的基础造诣和专业能耐,反映了科大人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对专业的努力和追求。我是第一个被邀请到日本卫星发射场去观光的外国人,这张照片是卫星发射成功后当时参与发射人员签字的照片,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能看到有我的签名,就是证明。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我是共产党员,其实那时候我不是。他们认为在中国,只有共产党党员才有那么高的水平。我说真话,他们不信,我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他们说我讲假话,他们不相信。他们还对我说,你说你是共产党员不要紧的,我们不会告诉日本政府的。另外,我在日本发表的论文,都是以科大的名义发表的,其中一篇提出了同步CDMA通信方式,被收录为80年代国际上CDMA研究的的重大成果之一,后来被定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标准TD-SCDMA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因此,我个人对科大的“红专并进”深有体会。 “红专并进”是一个学者,一个专业人士,一个想做好自己工作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你说你的能力很强,但是处事很糟糕的话,别人只有敬而远之。我第一次到美国Bell实验室去的时候,他们给我介绍说Bell实验室最厉害的时候,曾经养了一大批闲人,其中一位专门脚蹬滑板上班,到处晃。这种人大家都敬而远之,后来Bell实验室资金没有能力继续支持的时候,那些人就被裁掉了。那些安定做事的人留下来,成为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各位将来是国家的高级专业人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国家的需要和责任,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心态。
       关于理实交融。我觉得“理”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基础和论证能力的良好掌握,特别是对工程,对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生来讲,在某种意义上说非常重要。另外是对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测。如果面临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你不是只能论证出来这个公式,还要能够给出它相应的数理背景描述和相应可能的应用框架。如果研究技术问题,要能够写出相关的数学表达公式,能够进行它的分析推演,那你对这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就会明确而彻底,这是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至于有预测能力,那就需要对这个学科有比较好的了解,同时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实”,更多是技术能力,是系统实验,是应用实践。它包括系统性的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技能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能力。
      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还是较多。我为什么会最早入选国家863 通信专家组呢?客观地说,如果我不是科大的教员,未必进得了专家组。别人首先不是看到我怎么样,而是看到科大怎么样。遴选863专家的成员都是资深专家和院士,他们对科大的理念,对科大精神是赞赏和认同的。这些专家对科大学风严谨、观察敏锐、踏实创新的期待也很深。东南大学有一个教授是从苏联回来的,他跟我说,希望你进入专家组以后能够发挥你们科大学风严谨的传统来推动专家组工作。当然,个人的成绩也很重要,有一位评审教授就公开说我发表的文章在这个领域是相当深的,很有特色,不然国外不会把它收录成80年代的成果之一。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客气的。所以能进专家组,个人的努力和研究成绩也是离不了的。我觉得我当时跟其他被推荐人不一样的,一个就是我做的成果在国外得到赞赏和认可,二是我写给专家组的申请报告,对无线移动通信发展的分析和预测被认为是写得不错,在后来专家组的工作过程当中,基本上是如此发展,公认不错。这件事使我较深体会到,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一定要有预测能力,这样你们才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专业领头人和组织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师。我从组员到组长,在专家组干了将近十年,我是在专家组做得最长的之一。实际上,大家一定要看到,只要你真实能干,别人会用你,真正厉害的人是会有用武之地的。我觉得,除了刚才说的能对技术发展作客观预测,能够明确预测它的发展走向和我们可能的方向外,个人对专业的努力和创新,努力做出优异成就,也是非常必需的。80年代对CDMA能力和前景的争议非常大,国外的争议都很大,更别说国内。当时我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阐明CDMA值得做,而且科大在努力做。科大组织完成了国家第一套CDMA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系统,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参加了国家“863”成果展览。这是中央领导参观我们展览的照片,前面摆的就是我们完成的CDMA技术实验设备,朱鎔基总理和当时科技部的朱丽兰部长在仔细了解,给朱鎔基总理解释的是863通信主题首席专家、现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我就是在他们的后面。这照片将近六年成为863通信主题专家组在介绍通信方面863组织和863成果情况的一个典型的照片。CDMA的研究现在看也是非常值得的,现在发展应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上公认的被应用的三大标准,没有那一项不是CDMA的。为什么我推崇“红专并进”,在863通信主题专家组工作期间我体会很深,还是要关心政治,强调精神、强调你的素质,往往有些不是你业务怎么样,而是你这个人的素质怎么样。所以,我感觉我到科大以后,每天听到校歌里面“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歌词,会有一种潜在的影响。
       我们回过头再看“理实交融”,它是一个人做出创新成果,具有创新思维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科大能够立足高校之林,最大特色就是理论和实际能有机结合起来。通常,从基础理论角度看,工程问题和应用并不一定是多么的高深,但我们一定要有意识把工程实际问题深化,能够从理论上、从数学上面去思考、去描述。反过来,你去做数学处理或公式推证,最好你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物理概念描述,那么你离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远了。一个学者,一个技术人员在经常做研究的时候,总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你能够把技术问题提高到理论上去考虑,能够把理论问题探讨跟你解决的物理问题和你解决问题的背景结合起来考虑,那么你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更有效。所以,立志成为一个高级专业人才的话,一定要有这个素养。你们在科大学习,作为科大学生,应该有这个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思维和考虑要深、要广、要能联想,而且要有意去这样做。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各种角度来看,哪怕你没有看准,只要你去努力做了,你就会逐渐养成这样的素质和思考方法。你们要学会把对问题的思考,作为一种娱乐,一种休闲,久而久之,思维思维广阔,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就会很有特色和新意。
       我想还有两点建议大家。一是对自己一定要有自信,也要有客观评价。年轻人处理事务,当然希望对不希望错,真错了,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任何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要坦然面对。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不断改进,实现自强。大家都希望自己很能干,可是再能干也会有失误或失算,心理上一定要坚强。如果没有坚强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和激烈竞争的科技领域,最后你很难静得下心来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说一下子达不到或者目前达不到,你可以努力,其实最终你能达到。一个人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这个对个人来讲很重要,也包括我们自己对科大的成就的客观评价。另一点是要坚持努力创新,哪怕是做一点小的事情,也希望做出来跟别人不同,或有自己思考的特点,哪怕别人说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力所能及。如果任何时候做的事情都是跟着别人做,我们一定做不出好成绩。我曾经说过不止一次我的观点,我认为科大要办出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校,一定不能跟着大家公认或已经定型的模式走,教育部的指导是规范所有大学、希望大家做到的,但是每个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有自己的专长,一定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怎么样在教育部的规定范围内或者允许下面发挥我们的特长,突出我们的特点,做出成就来,这是很重要的。对于学校是这样,对个人来讲也是这样。别人做什么,你跟着做什么,可以,没问题,但是你要做得非常有成就,就非常困难了。科大过去的辉煌,就是走的创新路,已经走过来了。以后要针对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替国家做出更大成就,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会一事无成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大家一起继续发扬科大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精神,为做好我们今后的工作和成就各自的事业努力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