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里多了4名“特殊老师”。他们每周三、周五两天,都会轮流从上海赶到学校,为本科生讲授半天的课程。他们是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为中国科大应用物理专业开设了一门完整的课程——先进光子物理。
从2009年以来,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创办了华罗庚班、钱学森班等11个科技英才班,实行小班教学,探索两段式、长周期、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传统。”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介绍说,近年来,中国科大与中科院16个分院、14个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20个院系和学科专业、17个联合实验室,常年有200多名研究所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讲授课程,每年有近800名学生到研究所开展研究、做毕业论文或进行专业实习。
据悉,中国科大目前每年大约有近50门前沿科学课程由研究所专家承担。不少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由院士、所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参与英才班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所不仅派出院士、“千人计划”学者担任部分高年级课程、开设专题报告,还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到研究所参加专题讨论班和科研活动,此外还在学校设立奖学金。
“完整而严格的科研训练是培养拔尖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侯建国说,“学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合,普遍实行‘两段式’培养,使得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据介绍,英才班学生在低年级时在校内完成强化基础训练,高年级时直接进入科研院所或校内科研机构,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并参加科研实践。这些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直接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进入研究组,参加所有活动,更有利于与导师的交流和相互启发。
严济慈班是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的。学生一年级暑假期间去中科院物理所参观、见习,二年级时安排3周时间去物理所进行科研小实践、参与所里的工作,三年级时在物理所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四年级时结合毕业论文在所里进行完整的科研过程训练。
过去,大学基本上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统一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流水线式”培养,对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关注不够。对此,中国科大为每个学生都打造了一份个性化培养“菜单”。
“华罗庚班的学制为4年,但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中国科大数学学院副院长陈卿介绍说,在课程体系上,除了精选10门数学核心课程强化数学基础训练外,还在培养计划中留出20个学分,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来完成。“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选修暑期高级数学课程、研究生课程等,完成自主学习。同时,从二年级开始组织学生课外读书班,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数学名著,提高数学素养。”
为了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英才班均配备了学科业务水平高、学生培养经验丰富的学业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学业进度等不同情况和专业兴趣、职业规划等不同需求,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沙龙和最新学术进展报告,同时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
“我们希望在传授学生扎实和系统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专业方向、学习方式与内容上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并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侯建国说。(记者 俞路石 通讯员 蒋家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20日第2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