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培训交流会,安徽省“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荣教授作题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交流》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保国主持。
魏荣教授首先介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与发展历程,指出“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目的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在开设“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3门必修政治课的同时,陆续成立“时事学习委员会”,计划、组织时事政策学习。1961年7月,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开设“形势和任务”课的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1980年4月,“形势教育”恢复并被第一次被赋予“课”的概念。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作为一门课程的“形势与政策”第一次被明确确定下来。200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提出“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
报告会上,魏荣讲解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她指出,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发展动态,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形势变化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在教学要求上,一是按照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内容与时俱进;二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践,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掌握教学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三是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的基本治国方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四是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的特点、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的对外政策,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明确责任和义务,增强“四个自信”;五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正确引导学生。
最后,魏荣在对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给出的教学建议中,强调首先要强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做到“八个统一”。在具体操作上,她建议:选择教学主题,体现课程、宣讲、学术报告的综合特征;善于运用身边的、学校的、地域的特色素材;紧扣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落脚点,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集思广益、集体研讨等。
报告结束后,魏荣与参会教师热烈讨论,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回答了教师们的提问。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