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教授应该给本科生上课”、“大学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去行政化”……这几件在教育界内外呼声连连的事情,在许多中国的大学里总难做好,甚至难以做到——真的积重难返了吗?
当本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刻被这里的“独特”所吸引:在中科大,只有最好的老师才能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最终,谁都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传说中的“行政大牛”一点不“牛”,对学生十分谦和、周到……从中科大毕业的本科生30%拿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的比例高达65%(应为70%左右——编者注);历届本科毕业生中当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的比例高达1000∶1。
在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的这组报道中,记者将与您一起探寻:是什么让这所大学如此“特立独行”?她的做法能不能在中国的高校中推广、复制?
本科一年级新生的基础课,谁来上?年轻讲师还是教授,或者院士?
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位老师能登上本科一年级的讲台,那可是莫大的荣耀!因为,那是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先生站过的讲台。
入门引路,非高明之师不可为
教授只给研究生上课,小讲师才上本科生的基础课——这种国内高校司空见惯的情形,在中科大是断断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不合“培养拔尖人才”的目标。
“我们培养科技精英,从入门开始就要一丝不苟地教与学。”这是中科大教授们的共识,是传统。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校之初,为了给国家培养“两弹一星”尖端人才,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站到了本科一年级的讲台上。现任中科大副校长的陈初升回忆道,钱学森先生当年说过,要在学生入门的时候就引导他们热爱科学,把他们带到事关国计民生、居于世界前沿的科学课题中去——这件事,非高明之师不可为。
全国电磁学会会长、天体物理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程福臻教授,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学已超过30个年头。“我的电磁学课是严济慈先生上的。”在前辈们的精神感召下,他一直坚持站在本科一年级的讲台上。他说,要上好基础课不容易,老师对这门学科要有宽广、深厚的理解,还必须能深入浅出地把学问传授给学生。
“怎样用最少的钉子,把一张照片稳稳地挂到墙上?”这是邵一教授在力学基础课上最常考问学生的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力平衡”在高中物理课上就讲过,但如何实现,可以无限深入下去……他要以最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基础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训练他们的思维。
“老师要像表演大师……”
07级少年班的王耀,在高中时参加过数学、化学、生物竞赛,唯独没喜欢过物理;可他在中科大上了一次物理课,“立刻着了迷”,随后入读了物理专业。
“老师要像表演大师,把学生吸引到科学中来。”程福臻说,这是严济慈先生的教诲,一直被中科大的老师们奉为圭臬。“除了讲课,还要讲科学故事,讲科学中最感人、最激动人心的东西。”
每过四五年,程福臻的上课教材就翻新修订一遍,而他每年的上课讲义,更不断更新,随时加入最前沿的学科进展和新鲜的科学故事。
2009年,“光纤之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程福臻马上把这个新案例带进课堂。“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个新例子同时可以用在电磁学、光学等好几门基础课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学习、理解。”
数学系精心挑选世界数学名著,培养学生的学术品位;计算机系的实验课借鉴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原版课程;很多院系从中科院各研究所请来一流学者,为学生讲解科研最新动态……也许,在中国没有哪个大学能像中科大那样,教授们为了本科生的基础课,使出浑身解数。
自由选择专业制度和“课程组”
教授们如此顶真,除了“觉悟”,中科大的自由选择专业制度起着重要作用。
从第一学期结束起,本科生每学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状况,自由选择专业。只要学生提出转系申请,对方院系同意接收,原院系一律不能卡——可能在中国,没有哪个高校有如此自由的转学政策。
这意味着,所有院系都可以借助精彩优质的基础课,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自己这儿就读;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上本院系,他们就可能流失。
曾有一个颇为热门的院系,自我感觉好了点,稍稍忽视了对本科生的“入门引导”,结果学生感觉欠佳,又受到其他院系课程的“引诱”,在第一学期末竟有超过30%提出转系申请。
为了上好基础课,每个院系的老师们都动足脑筋,并且逐渐形成了“课程组”制度,不断优化课程,同时积极培养年轻教师。
“课程组”的领衔者是课程讲座教授,一般由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担任,其下设课程主讲教授、主讲教授。比如,物理学院的电磁学课,由34位教师“组团”讲授,有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为了教好这门课,“课程组”编写了教材和参考书近10本。
在中科大,老师从“青椒”到资深,教课对象“由高到低”,与国内诸多大学的路数正好相反。物理学院副院长尹民介绍说,给研究生讲专业课,往往是年轻教师的第一阶梯——即使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但研究生毕竟已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不致出现大的偏差;第二阶梯是给研究生上专业基础课,第三阶梯是给本科生上专业课;最高的阶梯才是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而且是先上一个章节,逐步扩展到整门课程——这样一级级走上去,比评教授还艰难。从外校引进的老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与考核,才能上讲台。
在每个院系设立“课程组”的同时,学校层面还成立了由即将退休、刚退休的名师组成的课程督导组,在校内巡回听课,随时给老师提意见。(本报记者 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2011年6月5日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