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选择梦想的权利”——记中国科大少年班

2013-09-04 11:08:52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王玉砚现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她又有些与众不同。与同龄人相比,她是幸运的,她没有参加竞争激烈的高考选拔就进入了理想的高等学府。她更是优秀的,在中国高校对于如何更好选拔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中,16岁的她就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对于梦想的选择:
  王玉砚:“那是高二特别巧合的一个机会,因为高二按理说是不让参加高考的,但是报中科大少年班的话就可以参加高考。当时参加高考没有任何准备,就是特别随意,刚好够了少年班复试的分数线。面试挺多项的,有一个环节是找了两个大学的教授,一个是数学的,一个是物理的,给我们讲了点大学的东西,然后就考试,大概考了我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考完之后,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个不错的,就来了。等于比别的同学早了一年上大学。”

  2008年6月,16岁的王玉砚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录取。中国的少年班教育最早起源于1978年,当时国家成立少年班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天资聪颖的“早慧儿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少年班教育模式在中国科技大学成功保留,并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独有的特色教育模式。200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从简单的两个班级发展成为全校范围内独立的少年班学院。
  少年班院长陈旸介绍到:“成立少年班的目的一方面是在教育教学上要进行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少年班学院进行一个书院式的探索。当然因材施教也好,包括非课堂教育,包括同学之间的学科的交叉等等。”  
  进入大学后,王玉砚每天生活忙碌而充实,少年班学生在完成2年左右基础通识类课程训练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完全自主地选择院系和专业。现在王玉砚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谈起现在的生活,她说到:“大三跟大一比也差不多,但是毕竟时间长了,自己适应了,然后也更享受自己学习的东西了。因为大一的时候数理化都要学,因为我不是很喜欢物理,所以大一学某些课觉得很痛苦。大三都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了,我选的是统计方向,自己也很喜欢,觉得学起来还是挺如鱼得水的。”   
  2009年6月,王玉砚选择了数学平台,后来又学了统计方向。今年暑假,王玉砚将前往美国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交流研究项目。玉砚是幸福的,她没有一开始就设定了自己学业的方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统计学是她的兴趣。王玉砚说:少年班培养模式给了她选择梦想的权利。“因为少年班这个培养模式比较好,第一年不需要选专业。经过一年专业课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真的对数学,不能说有天分,但是真的很热爱数学这个学科,很喜欢统计这个方向。我要是在进大学之前就选好专业的话,我一定不会学统计这个专业。”  
  说到自由选择专业,即将去美国深造的07级少年班学生王耀更是深有感触:“我高中的时候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我都学过,唯独没有学过物理。来到大学之后上得第一堂物理课就是力学,一下子我就入迷了。我觉得物理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兴趣的所在,然后我就选择了物理。这是一个凭兴趣的选择,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在中国科技大学,那些通过高考选拔入学的学生同样是优秀、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年轻人。每一个心怀理想的年轻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梦想并为之奋斗。  
  从1980年代起,中科大便以少年班为实验基地,不断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新途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介绍到:“科大的很多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从少年班开始的,我们学校一直崇尚的是精英教育,既然是精英教育就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必然是要花更多时间来了解个体的,那么少年班正是精英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科技大学,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在全校范围内的专业重新选择,学校还会专门组织老师为学生讲解各专业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专业。物理学院副院长尹民介绍到:“我们要组织二三十场报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足够的机会来选择各个专业。以物理学院为例,我代表学院介绍学院的总体情况,然后每个系系主任,每个系还有不同的学科,学科负责人要出来介绍学科,每个学科还有一些牛人,比如“千人计划”、院士,也会出来介绍。”  
  在中国,由于基础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追求目标是考分与升学率,一定程度上压抑了青年人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作为一所自然科学研究高等学府,中国科技大学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自由的基础上,更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热爱科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程福臻老师说:“由于社会的影响,高中时候把他逼得太紧了,让他感觉到就已经精力耗尽,这样他进入大学就一下子散掉了。各个学校都有这样的现象,只是比例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的着眼点还是要让大家的氛围好,把这些学生带动起来。”(记者 李爽)

  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直播中国》201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