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2月11日电 春节前夕,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隆重揭晓——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完成的“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荣列其中,这是该实验室筹建以来,其成果连续第八年入选“十大科技进展”。
作为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伊始,便致力于激发创新活力,在这里没有量化考核,创新源自科学家的原动力;没有高额奖励,提供给科学家的是完善的服务;没有画地为牢,有的是学科交叉和思想碰撞;没有论资排辈,年轻人尽享创造的空间。
“对热心创造的科学家们来说,‘管理’二字显然不太适合。”中国科大校长、微尺度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侯建国始终认为,创新源于科学家的原动力,而不是各种名目繁多的管理与约束措施。
微尺度实验室聚集了包括7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70多名教授和研究员,与许多国内同行相比,他们没有高额薪金、补贴和奖励,但享受了国内一流的科研保障和完善服务。获得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杜江峰教授,2007年成为“973”项目“基于核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但无力购置创新研究必需的实验设备,中国科大和微尺度实验室通过划拨、出借筹集800万元,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脉冲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平台。杜江峰和合作者利用这一平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真实固态体系的最优动力学解耦。
筹建以来,微尺度实验室不仅建成了理化分析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低温强磁场实验室,实现了装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大型公共仪器设备统一规划、集中购置和管理,并对国内外开放。同时,中国科大耗资数亿元建设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等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购置的急需、通用而一般课题组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都为科学家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强支撑。
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微尺度实验室的筹建就立足于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因此,学科交叉既是创新的突破点也是最大的闪光点。被誉为“黄金组合”的侯建国与杨金龙教授进入实验室后,一个负责实验部分的精耕细作,一个负责理论方面的深度掘进,带领一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项成果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学》审稿人评价:“这是新颖的单分子功能调控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微尺度实验室的7个研究部经常从世界范围内邀请最好的学者来作学术报告和交流,迄今已举行的280多场讲座和报告,成为全实验室共享的资源和更大范围学科交叉的营养。
目前,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已经培育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5支优秀创新团队和教育部的4支优秀创新团队,除8年连续入选“十大进展”外,实验室还有1项成果入选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3项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4项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记者 李陈续)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2月12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