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既开花又结果在此键入新闻标题

2013-09-04 10:29:10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比赛华彩谢幕。在30天的时间里,作为一名特殊的球迷,卢光辉的关注点不仅仅在激情四射的绿茵场上。
  在他的心头,一直萦绕着这样的问题:到2050年,机器人足球队能否将战胜人类足球世界冠军队?
  “不是我提出的想法,这是Robocup的宏伟目标。”作为Robocup的参赛队员,来自中科大信息学院的这位大三男生一脸认真地说。
  RoboCup被称为“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是最高水平、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机器人赛事之一。
  本届南非世界杯大战之际,第十四届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Robocup 2010)在新加坡悄然落幕,中科大代表队勇夺亚军。
  “2005年以来,科大蓝鹰队取得四项冠军、八项亚军的优异成绩,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仿真2D比赛中,名次一直保持在前两名。”作为代表队指导老师,中科大计算机系陈小平教授认为,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所学校10年的坚持与努力。
  “Robocup不仅是一场顶级比赛,更是创新成果的积累,一届届团队‘接力’往前冲,每年都往前迈进一小步。”在卢光辉看来,这份荣誉的取得归功于整个学校的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从全面健身到奥运竞技

  “如果把Robocup看作是金字塔尖的奥运竞技项目,那么校园机器人比赛则是全民健身活动,为前者打下基础。”
  工程学院孔凡让教授的这个比喻印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在中科大的发展态势——全面健身与奥运竞技齐头并进,相互砥砺,既选拔出科研苗子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作为校园机器人大赛指导老师,孔凡让见证了10年来的历程。“截至目前,参加人数总计2000多人,每年都有五六十支队伍参赛,来自各个院系,覆盖范围广。”孔凡让表示,参加比赛的学生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起到普及作用。
  开赛之前,比赛组委会通过网络、海报等各种渠道向学生总动员,同时举办不同规模的专场报告会或研讨会,介绍以往比赛经验,传授设计要点,激发创作热情。
  此外,比赛期间,学校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做机器人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机器人研究现状和前沿展望。
  “我们的比赛重在参与!”据孔凡让介绍,参赛学生可以讨论比赛规则,观众还能参与打分,而每届比赛,校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为同学鼓劲加油。
  在校园机器人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不少人成了Robocup队员,代表中科大转战国际赛场,不过,Robocup队员也会被派去参加校园机器人比赛,借此提高硬件水平。
  目前,中科大每年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在学校比赛的基础上,优秀选手组队参加世界性、全国性及地区性的科技竞赛,均取得不俗成绩。
  一位指导老师不禁感慨:“全民素质提高了,奥运冠军自然有了土壤!”
  不过,冠军并不是唯一的梦想,如果你不留恋激情四射的赛场,也可以潜下心来,进行一番更长远的研究。
  从1999年起,中科大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和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并设立基金。
  依据该计划,从第四学期起,本科生就可以利用一个完整的暑期或一学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据中科大教务处介绍,学校每届本科生只有1800人左右,但每年平均有近1000项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得以实施;不少学生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有的还获得国家专利。
  相对于学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为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拔尖人才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生命学院2006级的王洵对生物成像技术非常感兴趣,2008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了这个项目,他延期一年毕业。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和同伴攻克难关,在萤光显微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凭借本科期间的科研成果,王洵即将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生物物理方向的博士学位。

科技创新离不开支持与引导

  “一瓶试剂需要两三百元,有的直接从国外空运过来,价格上千元。”王洵坦言,自己的研究非常“烧钱”,不过项目经费却很到位。让他觉得更幸运的是,“‘老板’的经费也可以拿来支援!”
  中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学校本科教育每年投入在科技创新上的经费近300万元。对此,汤家骏认为,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真正把项目放给学生去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据了解,中科大从专项经费中拿出几百万元组建起学生创新基地和学生科技活动中心,配备了专职教授、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职指导教师,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开设了与科技创新有关的选修课程,如反向工程、电子设计、单片机、机器人制作、创意组合等。
此外,学校五大科研实验中心平台和各学院的教学实验中心均对项目组的同学开放,而项目导师的实验室自然成了同学们的训练场。
  在实验室里,很多指导老师牺牲自己的科研时间,手把手地带同学进入科研轨道。一位指导老师坦言,“可不是冲着那份课外奖金,吸引优秀人才,寻找好的学生,才是根本的动力。”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兴趣,服务学生成长,这也是团学工作的重点。”中科大团委书记朱东杰介绍,校团委以“挑战杯”为依托,凭借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精心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据了解,校团委每年都会针对本科生,举办趣味横生的各种知识竞赛,发掘他们的想象力;此外,组织研究生学术沙龙、论坛,让同学们在学科交叉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再重要的比赛,也会结束。”朱东杰认为,通过组建社团的形式,把同学们凝聚起来,可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这当中,‘中国科大机器人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科技创新离不开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到这里,不是来上课的,做科研是最关键的。书上的东西都是旧的,只有动手做的才是新的。”王洵的观点颇具“颠覆性”。
  信息学院研2的潘为对此颇为赞同。本科阶段,潘为就确定了科研的方向。去年年底,他参加了合成生物学最高水平的国际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这届比赛,中科大派出两支代表队,拿到两个金奖。
  备受鼓舞的潘为目前正“恶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每天阅读“论斤称”的文献,为今后的科研铺路架桥。
  “本科学的是自动化,研究生读的是信息学院,正在从事的是合成生物学的研究,目前在上海生科院作访问。”潘为笑言,自己的经历确实有点“混乱”,然而在很多同学眼里,“跨学科”背景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此,中科大特别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该校依托少年班学院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立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据悉,这种交叉培养模式今后将逐步推广开来。
  “不过,基础知识还得用心学,但站在上面,得继续往前走。”潘为补充说。
  基础宽厚实”一直是中科大的办学传统。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从事科技创新,中科大对原先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新计划将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压缩学时,精简内容,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过,汤家骏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新的教学计划来减弱创新教育与学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锻炼科研能力,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算学分”的项目上。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汤家骏看来,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切不可为了学分而去参加科研活动。
  “还是那句老话,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汤家骏笑着说。(记者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