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访时获悉,广受关注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已于2008年底悄然变身为少年班学院。新组建的少年班学院在原有少年班、零零班(教改试点班)的基础上,增设了“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和“少年班—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
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陈旸教授表示:“少年班经过30多年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成立少年班学院,既是对少年班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也是顺应国家对拔尖人才的紧迫需求而开展的进一步探索。”
“牛姐”和“大犇”
临近毕业,少年班学院2006级本科生马琼依然在郭光灿院士的实验室里忙碌地工作着。这位外号“牛姐”、略微有些腼腆的小女生,在大学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在实验室里帮助指导研究生。在申请出国深造时,她一口气拿到了美国前十所名校中的9个Offer,最终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拒她的那所学校将来一定会后悔的。”科大BBS上有学生这样说。
“‘牛姐’学习特别刻苦、人缘特别好、低调,还担任了助理班主任,经常帮助别人。”班主任杨义英说起“牛姐”显得特别开心。
“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取得多牛的成绩,而是在科大宁静的学习和科研氛围中过得特别充实。”“牛姐”说,“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
同为毕业班的何宇同学有个更为特别的绰号——“大犇”。何宇的同班同学刘綦涵说:“他太牛了,所以要用三个‘牛’字来形容。他是我们这届学生中的‘精神领袖’。”
2009年,“大犇”参加了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这个比赛是目前国际遗传工程领域最有分量的赛事,“大犇”和另一位少年班同学最终摘得金牌,使中国科大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成绩并列世界第一。大学期间,“大犇”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等。不久以后,他将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大犇’不仅学习好,兴趣也很广泛,校内各种报告他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杨义英介绍,“他还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务献血、为困难学生捐款、参加义务特教工作,整天忙得一塌糊涂,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据了解,少年班学院(含零零班)2010届毕业生共123名,目前已有106人被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占86.2%。而该校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少年班已毕业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九成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他们中已有百余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有多人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另有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35%。
“很难找到一个教育机构有少年班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成绩。”陈旸告诉记者。
28场报告与62名学导
提起自由选择专业,正准备去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的2006级刘綦涵同学很有感触:“当年填志愿时,力学专业是我的第四志愿。现在,它是我的第一志愿。”进校后,他就开始调查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寻找自己的真正兴趣和方向。“找学业导师谈,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导师有问必答。”
“单单今年3月26日至4月9日,物理学院就组织了28场专业介绍报告会,请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给学生作报告,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学,正确选择专业方向。”少年班学院副院长尹民介绍。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专业对我们来讲已经比较模糊。”2006级方静一同学的专业方向是应用物理学。2009年他去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暑期学术交流后,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被预录为生物物理专业博士生。回来后,他便选修了生命科学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病毒生物学课程。“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选专业,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任选课程。所有课程一概不用缴费。”
据介绍,少年班和零零班的学生入学后先进行一年左右的通识基础课强化训练,如数学、物理、英语和信息学科等,然后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完全自主地选择专业。除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程全校范围内选修,毕业时授予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专业学位。
“学院不对这些同学设定统一的知识结构和学业课程要求,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陈旸特别指出,“少年班学院的学生,毕业时100个人应有100份不同的成绩单。”
为此,少年班学院从全校范围聘请了62位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教授,每人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帮助他们进行专业选择和学习计划的制定,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沙龙和最新学术进展报告,尽早进入校内实验室或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一线。学业导师还实行坐班制,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00~5:30,都有一名教授在学院坐班,接受学生预约、咨询。
天体物理中心教授程福臻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给少年班上基础课。“过去没有学业导师的概念,但任课老师实际上也承担了学业导师的义务。”程福臻说,“学生在办公室、实验室可以随时找到老师,学业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都可以得到解答。我们不是简单地给孩子指出一个确定的方向,而是根据他们的特长和爱好,给他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曾长淦是少年班学院聘请的首批学业班主任之一。现在,他的实验室里有3个本科生小组申请到国家的大学生科研基金,其中两个是少年班的小组。“他们很活跃,学习生活两不误,经常追着我问这问那,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有时候,我甚至有些怕他们。”曾长淦笑着说,“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促进。”
“四方卧谈”与“交叉试验区”
记者很好奇地问:少年班学生有没有“卧谈会”?刘綦涵同学说:“我们宿舍的卧谈会很有趣。因为四个学生分别是力学、等离子体、原子分子、凝聚态专业的,习惯用各自专业的思维和逻辑开一些有专业深度的玩笑。”
当记者要他举个例子时,刘綦涵歪着头想了想,调皮地说:“算了,你们听不懂。”
少年班学生二年级后虽然选择不同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但住宿依然在一起,所以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往往专业各不相同。
“大家各有所长,学习中遇到难题,往往不同专业的同学一碰撞,眼界也开阔了。”2009级“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的马壮同学调皮地说,“遇到数学上的难题,我可以找华罗庚班的同学,我很崇拜他们。华罗庚班的同学遇到物理上的难题,也会找我,我也很享受‘被崇拜’的感觉。”
“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在一起的优越性,在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曾获得美国数模比赛一等奖的“大犇”介绍,参加这个比赛最好的人员搭配是数学、物理和信息三个专业。少年班学院的学生分属不同的学院和专业,组织起来既方便又和谐。比赛中,物理专业的建立模型,数学专业的解析模型,信息专业的编程序来解决模型,三个人配合起来默契而高效,凝聚力也比别的队强。
“我们不仅在生活空间上给学生创造学科交叉的条件,还十分注重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和环境中锻炼他们。”陈旸说,现代科学中,新的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为此,少年班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成立了“少年班—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让少年班学院的教学建立在更为宽厚的学科基础上。
进入试验区的少年班学院学生,在完成通修的单变量微积分、力学、普通化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基础课后,根据个人兴趣、学科差异和交叉需要,再进入“数理”、“生命、化学、物质科学”和“信息科学”三个平台,以学科群平台方式组织专业基础课程,并可按照个人兴趣在不同平台上转换,根据主修方向对课程有所偏重。从二年级开始,试验区的学生就会陆续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索研究。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实验室也会对他们开放,同时划拨出部分实验设备供学生自主使用。
毕业于少年班的杜江峰是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也是少年班学院62位学业导师之一。谈起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杜江峰深有体会:“经过基础课强化训练后,少年班学生的适应性很强,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都能得心应手。”
杜江峰研究小组的一项成果获得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小组主要成员之一就是少年班毕业生,他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后来去德国进行联合培养,回国后改做微波,工作十分出色。
“害羞的教练”与“感恩晚会”
5月9日晚,科大东区大礼堂,一场名为“我们在一起”的感恩晚会正在这里举行。晚会募集到的4万余元善款已捐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256名孤儿。
汶川大地震那年入学的金军同学早就萌生了在少年班学院成立公益基金的念头。这次义演他用了两天时间筹划,第一天整合社团资源,第二天作出了完整的方案。“我虽然没参加社团,但我们有很多同学参加了社团,不少还是团长、副团长,我可以借助十几个社团的力量进行文艺演出,这是少年班学院的优势。”金军说。
正是在这场感恩晚会上,少年班学子公益基金会宣告成立,目前已筹集资金7万余元。
2006级王宪思同学在这场晚会上表演了民乐合奏《达姆达姆》。“刚入校时我特别腼腆,甚至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王宪思说,和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生活使他如鱼得水,慢慢地,胆子大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他是业余古筝十级,加入科大民乐团后很快就当上了副团长,把民乐团办得小有名气。
“在科大,你的任何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科大办社团的理念与办学的理念极为相似,社团不是用来给学校装门面的,而是真正支持学生兴趣、让学生锻炼的地方。”更让王宪思引以为骄傲的是,大一时少年班女篮在全校比赛中获得冠军,“我很荣幸是她们的教练”。
在班主任赵林眼中,王宪思还是个特别懂事和细心的孩子:“王宪思家庭并不富裕,因此特别节俭。而让大家感动的是,他还长期到合肥特教中心照顾盲童学习、生活。他得过很多奖助学金,今年顺利拿到香港科技大学全额奖学金继续深造,我感到特别欣慰。”
“外界对少年班有很多误解,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是只会数理化的木讷‘天才’,也不是高智商低情商的懵懂少年。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开朗,是一个单纯、快乐、充满朝气的群体。”少年班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义英说。
据了解,多年来,少年班学生在全校合唱、辩论、足球、篮球、围棋等文体赛事中屡屡夺冠。中国科大现有的70多个社团中,10多个社团的负责人是少年班学院的学生。他们活跃在学校各种活动的舞台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少年班学院特别注重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注重锻炼他们具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宽阔的科研视角,让他们构建广博的知识基础,具备成熟的人文品格。”陈旸说。
“少年班经验”与“英才班模式”
“少年班是中国科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表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不仅在科大得以推广,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少年班特别注重科学选材,特别注重厚基础、个性化和探究式学习,也特别注重全面素质的养成。”陈旸说,“这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最朴实的理念——因材施教。”
“我们希望将那些未受应试教育深度摧残的真正的智力早慧少年选拔出来,给他们提供较少约束的环境,给他们一个真正能够自由成长的空间。”原少年班管委会主任陈卿教授说。
少年班学院组建后,围绕拔尖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巩固和推广少年班模式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新创立的“华罗庚数学英才班”和“严济慈物理英才班”,注重选拔对数学、物理有天赋和热情的优秀生源,并贯彻“长周期”、“两段式”、“三结合”的教学和培养理念。
“英才班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数学、物理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因此强调本—硕—博贯通式长周期培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安排上进行通盘考虑,强调培养计划的贯通,减少课程的重复性开设。”陈初升说。
据介绍,英才班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在中国科大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然后分别到研究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在科学家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英才班模式体现的是‘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理念,它将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有机结合,使得英才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地优化,能有效引导学生尽快接触学科最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提升学习兴趣和原创能力。”陈初升说。(本报记者 李雅清 蒋家平)
来源:《科学时报》 2010年5月26日 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