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林琳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价值23万美元的科研设备,开展蛋白质的稳定性及变复性的研究,并参加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等方面的课题工作。
“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实验设备,在这个创新平台上,我们通过亲身实验操作获得第一手信息,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林琳说,“作为一名中科大的学生,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和林琳一样,她的同学中每年都有200多人有机会使用那些实验设备。管理仪器的教师俞斐说:“这里的大中型仪器使用率非常高,学生需要使用设备,必须提前两周排队预约。”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说,如今,依靠单一研究手段从事科学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多学科最尖端的集成,才能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科大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加强了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以多学科交叉为重点、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园区式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并先后投入1.2亿元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等5个公共实验中心。目前,5个中心已拥有价值超过40万元以上的各类仪器设备80多台(套),而这些设备都是相关领域急需且通用、一般科研课题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设备现在每年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测试服务约8万个机时,使用约3万人次。朱清时说:“这样就实现了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多学科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创造了宝贵的“练兵”机会。“大学生是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但是他们有想法却没有实践创新思想的平台,而我们搭建这样的平台,就是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中科大副校长王东进说。在中科大,大学生们和院士、教授共享设备资源,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
学生申请登记的手续非常简单,收费也仅是国家标准的1/3,如学生确有困难,甚至可以提出申请由教务处付费。
有了这样的条件,学生们的科研能力逐渐显示出来。目前,该校的研究生全部参与了导师的科研计划,大部分学位论文选题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和“973计划”等资助课题,还有3名研究生的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
不同学科的人经常在平台上沟通,也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共同兴趣的研究方向。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认为,通过科研平台组成科研团队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是必然的趋势,大平台铸就了大团队、承担了大课题、作出了大成果。
近年来,中科大以筹建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为契机,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进行大跨度的交叉集成,在单分子化学与物理、纳米材料与化学、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取得了若干具有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本报记者 俞路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2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