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一流大学的行列里,中国科大是“特殊”的一所:办学历史最短;办学规模最小;同时,又是国内外教育界公认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中国大学之一……
“所系结合”的新模式
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郭永怀、马大猷、贝时璋、赵九章……在中国科大50年的校史资料中,一大批著名科学家留下自己主政、任教的“印记”——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确定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1958年中国科大创办,中国科学院通过“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实现了学校的高端起步——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到校兼任校系领导,为学生授课,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规格、学科专业设置的前沿性和课程讲授的高水准;同时,学校高年级本科生可进入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开展毕业实践或做论文,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和研究所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科研实战训练。相对于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中国科大无疑实现了科教结合、培育人才的模式突破。
一路走来,科教资源优势互补的“所系结合”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中国科大与中科院近百家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组成了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合作。聘请17位中科院院士和有关研究所所长担任院系领导,200多名专家学者到校开课、指导研究生。同时,每年1000多名本科生到研究院所实践教学。双方共同设计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协力促进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及课程体系。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系统生物学系,与声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交叉学科博士点……创下一个个新的“中国第一”。
“拓宽口径”的新路径
中国科大从切实拓宽大学生学科专业口径入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在科大四年,我只有两门专业课,一门激化化学,一门催化原理,而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课很多;目前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化学系里几乎都有科大校友在做教授,是宽厚的基础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奇,中国科大77级化学物理系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到过许多国内外大学的吴奇,对中国科大“拓宽口径”的新路径,深有感触。
中国科大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实行宽口径培养人才,从建校开始,学生入学后全部进行两年左右的通识类基础课程强化训练,高年级再进入专业学习。近年来,又实行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不分系和专业,学校按通识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几个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对数学、物理、英语、信息技术等重要基础课程实行全校非主修专业统一教学。2000年,中国科大学制由5年改为4年,但基础课教学丝毫没有放松。学校还设立了“困学守望”教学奖,涉及20多门数学、物理基础课程,专门奖励基础课教学优秀的教师;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岗位,聘请一流教授走上本科教学讲台,加强基础课教学和建设。
创办于1978年的少年班,在全国最早实行将本科低年级基础教育与高年级全校范围内完全自主选择专业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并探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大在全校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在低年级宽厚的基础教育基础上,中国科大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有三次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学科、专业的机会,特别优秀者可实行“本科—硕士”一体化学习计划。实现了五个“自主”:自主选择院系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修学年限。
“极限容量”的新思维
在国内高校大扩招的形势下,中国科大本科招生规模始终保持在1860人左右。为什么?中国科大提出的是,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超出师资、实验等资源的极限,教学质量必然会大大降低——中国科大自觉选择了追求质量和特色,坚持“小而精”的办学道路。
中国科大坚持把资源集中在加强内涵建设上。近年来,中国科大加大投入,重组、新建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五个大型公用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还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基地”、“金工实习基地”,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级实验室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在中国科大,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操作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手续非常简单。
也正是有了“极限容量”的新思维,中国科大始终抓住“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的“牛鼻子”,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双力驱动、理工结合”的鲜明特色。就是所有学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在采取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针,基础学科在强调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同时,强调与国家需求和应用前景相结合;工程技术学科在强调面向实际应用需求的同时,强调以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背景,提高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2007年9月完成的国家第三批重点学科评审中,中国科大有8个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门类6个,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在二级学科层面上,国家重点学科由过去19个增加到45个,其中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100%;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10个,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37%。
“一流师资”的新活力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中国科大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仅先后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50多位院士在校任教,还拥有让同行羡慕不已的一批高水平中青年科教才俊,始终保持着“年轻人才较多”的优势师资队伍。
在北京办学期间,中国科大师资力量的主体是中科院各研究所的一流科学家。1970年南迁合肥时,师资队伍损失惨重。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了科大人不甘沉沦、逆势而起的精神。1973年,中国科大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的科大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并从各地物色调入200多名教师,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开放办学,选拔20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访问,随后又从77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回校后很快成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1983年,邓小平同志曾经称赞说:“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而近十年来,中国科大按照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四个层次构建学术梯队,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多种渠道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促进了整个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目前,全校1148名教师中,有两院院士28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百人计划”入选者共138名,占教师队伍比例达14.4%,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而教授中50岁以下的占60%,45岁以下的教师占师资队伍的66%,依然保持着“年轻人才较多”的优势和活力。
“人才代出,创作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这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给中国科大留下的题词——
中国科大50年来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平均每1000人中就产生1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1999年以来,每年都有在校博士生独立或合作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总数居国内高校前列;1998年以来,科大共有28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近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对本校SCI/EI论文的贡献率逐年递增,目前已达到70%左右,有超过25%的博士生在高影响因子(IF≥3)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中国科大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令人瞩目。(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
来源:《光明日报》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