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桂运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为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11月3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设计了最优测量方案,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0-00718-2
《中国科学报》 (2020-12-02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2/35918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