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回忆

2013-09-02 14:49:41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朱国城 冯玉瑜

  一九五九年九月初,我们怀着无比兴奋、好奇的心情到位于北京西郊玉泉路的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报到。时间过的真快,毕业留校至今,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由十七、八岁的少年到现今的六甲老人,回想往事,一幕幕,一件件,依然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三条巨龙飞舞

  科大数学系的教学体系,最突出的就是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条龙,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基本出发点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学科,将所有数学基础课有机结合,放在一起教三年,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是有好处的。在文革前的科大数学系舞台上,正可谓三条巨龙飞舞,好一派兴旺景象。58、61、64级是华龙,59、62、65级是关龙,60、63级是吴龙。可惜,这些教材大部分没有正式出版,最后正式出版的仅有华先生的“高等数学导论”上、下册,关先生的“高等数学教程”三册。

  我们的老师是关肇直先生。关先生早年留法,当时是数学所的负责人之一,还兼任科大数学系的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事实上,关先生从58年开始就在科大讲课了,吴先生也是。关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但关先生仍然是把他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59级的教学上。整整三年半的基础课,他亲自编写教材,亲自讲课。可想而知,对我们的教学要花费关先生多大的精力。当然,在“一条龙”的教学法中,很难由一个人全部承担,讲课到底,幸好当时是全所办系,因而有可能在统一筹划之下,分头来教。例如,丁夏畦院士、林群院士等当年都为我们讲过课。丁夏畦老师在我们第一学期时,是我们的习题课主讲,林群老师给我们讲过广义函数,等。关先生还请来张宗遂先生(张先生当时是数学所一级教授)给我们讲四大力学,其中量子力学后来由他的学生戴元本院士讲完。

  我们59级的物理课一直上到量子力学,有的专业还上了量子场论。这是关先生的一个想法,他想培养数学、物理功底都很深的人才。

  关先生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工整而速度又很快。当时上课时都没有教材,教材大多是在讲完课以后才发的油印讲义。但这样也有好处,练就了我们记笔记的本领。常常是记下来再说,课后再慢慢地啃,把它搞懂。

  关先生的博学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上面已提到,三年半的基础课,从微积分到亚纯函数,从线性代数到群表示论,从黎曼几何到泛函分析,大部分由关先生一人主讲,可以说在国内外也是少见的。

  关先生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来没听见过关先生训斥学生。相反,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要怕一时学不好,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他那么辛苦,在课间休息时,都不愿去打扰,但有时他会主动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

  关先生以身作则,上课从不迟到,也不拖堂,有时还带病上课。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亲眼看见他只啃一点面包干当饭吃,在生活方面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关先生也有一点个人爱好。记得那年,我们同学们到中关村关先生家去拜年时,发现家中有很多小的京剧脸谱,一问之下,都不是买的,而是他自己画的。

  现在看来,关先生的一套基础课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成功的。我们数学系59级出了一位院士和大批的博导,教授……这些同学,不管以后分到什么专业,但三年半的基础课底子是关先生打下的。我们一位同窗,在校庆四十周年返校,在系里讲话时曾说,我们59级的教学质量可与任何一所大学相比!

  数学系三条龙各成体系,其中也有交流。比如,我们领到过华先生的一些讲义,如矩阵论等。华龙的特色十分鲜明,居高临下,少而精。吴龙的特色,创新意识很强。当时,三条巨龙共舞,何等热闹,何等气魄。再加上全院办学,所系结合以及从数学所调来学校任教的像龚昇教授、石钟慈院士、陈希儒院士以及曾肯曾、殷涌泉等一批精英的倾力合作,以及从全国各名牌大学来的一批青年教师的无私奉献(这些老师来自北大、复旦、南开、南大、武大、川大等),那时全校的数学教学,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一句现代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创新”。

辅导老师常庚哲

  常老师,58年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直接分配到了科大数学系,是科大的“开国元老”之一,为科大的教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不久前退休。他是从一开始就跟着关先生辅导我们59级的,历时大约有三年。他的辅导工作十分认真,埋头苦干,踏踏实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批改近80人的作业,以及讲解习题上的问题之外,他有时还重讲一些他认为比较难的一部分课堂内容,用的方法有时还和关先生不一样。他配合关先生的讲课,非常默契,很得关先生的赏识,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批改作业自不必说,认真到家。他要负责习题的收集和布置,有时为了配合学外语,还用英文、俄文写数学题给我们。他每星期按时到我们同学宿舍来答疑,风雨无阻。他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

  只因脑袋上长了瘤,开了刀,常老师已不能教学,十分可惜。顺便,在这里我们也向从58、59年就来到科大数学系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科大的史济怀、李炯生、毛端庭、周永佩、杨孝先、薛兴恒、侯定丕等老师表示我们的敬意!

年级主任郎雨意

  当年的科大,除了“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特色为各位所津津乐道之外,其实科大另外的一个特点,军民结合的特点十分鲜明。大家回想一些,当年各系的总支书记,以及各系的干部、干事,哪一个不是来自复员转业军人?说科大是军民共建也不过分。

  伴随我们五年大学生涯的,59级年级主任郎雨意就是一名转业女兵,她爱人是当时学校的党委组织部长。

  她对我们学生非常爱护,女同志的细致、耐心,把整个年级近80人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愿意和她谈心。那时,有定期的“点名会”,全年级集中在一起,听她讲最近的一些情况,有表扬,有批评,而气氛总是融洽的。当我们毕业时,她和我们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同学分批合影,显得是那样的恋恋不舍,非常让我们感动。她已经过早谢世,我们十分怀念她。

  学生时代,四十年前已经结束,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是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代受到了那么好的环境的熏陶,碰到了那么多的好老师的教诲,印象实在太深刻了。尽管我们自己也一辈子生活在科大,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母校,也为科大的第二次创业奉献了自己微薄力量,我们将于05年退休,但回想起当年的老师们,我们仍是在心中充满敬意!

  谢谢老师们!谢谢科大!
                           2004年8月 于合肥东区校园
   (作者为59级校友)

  来源:中国科大校友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