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片断

2013-09-02 10:17:47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杨敏

  时间从指缝间滑过。科大南区,高大的合欢开了又谢;苍翠松柏枝头,一群灰雀去了又来;阳光透过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穹顶,就连照射到大厅里的影子也在悄然改变着长度。原来,对于时间的记忆,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

  那么,我们的MPA人、MBA人又会用怎样的方式记载我们在科大的三年时光呢?

  还记得那个春天吗?2002年4月5日,留在MPA01级200位同学的记忆中。从那天起,我们的科大开始打造MPA品牌,同时,我们这些MPA人身上也打上了“科大制造”的烙印。

  中国MPA之父夏书章老先生认为,公共管理是医国之术,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自然被赋予厚重的使命。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责任的担当者和公共福祉的谋求者,作为第一批MPA学员,在我们身上自然而然地寄予了较高的社会期待。这批学员能否通过知识结构的系统再造,成为具有全新管理理念和服务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呢?所有的人都拭目以待。

  中国科技大学首届MPA学员开学典礼举办的朴素而隆重。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蒋作君对MPA学员的寄语在学术会议中心回响;朱清时校长的那番话更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学员的记忆中。

  一切,宛如昨日。

  就在那个春天,我们开始播种。从此,对我们来说,日子不是以天为单位来计算的。我们以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循环进行着角色的转变。身为学子,我们属于书斋,但我们又不仅仅阈于书斋;身在职场,我们拥有实践,但我们又不仅仅只有实践。在校园与单位的往返之间,我们自由地吐纳知识、吸收经验,当我们对公共管理知识多了一层理解力,在工作中我们就多了一分执行力。

  还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如此兴奋?2002年春天,我们就是科大校园里的那蓬新绿,在经历冬天漫长的等待后,眼看着知识的养分悄无声息地通过身体的根茎渗透全身,我们的生命渐渐鲜活了起来。

  我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在科大的三年学习终究是为了什么?空洞的说教显然在此刻失去意义,在这里,我只想转述一位学者的观点,他说读书不能改变你的人生起点但能改变你的人生终点;不能改变你的人生长度但能改变你的人生宽度。

  有此言,我们夫复何求?

夏种

  知识的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昨天,当我整理满满一箱子的教材和课件,心里充满了温暖的感觉。随着手指轻轻翻动,已经泛黄的纸张发出的轻微声响唤起了一长串有关科大的记忆。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无数第一次。各位同学,你还记得第一位走进课堂的老师吗?你还记得班级第一次小组讨论的主题吗?你还记得你所听的第一场报告会的内容吗?当脑海中记忆的碎片一点点复原了,三年的历史于是有了厚度。

  传道、授业、解惑。三年里走上讲台的每一位先生都是特色鲜明,他们的课堂成为MPA、MBA学员的精神圣宴。还记得年近花甲的孙显元先生吗,2002年的夏天,在没有空调设备的科大阶梯教室,这位老人即使挥汗如雨也精神饱满,从无怨言。

  如果我们同时看到商学院的梁樑院长和陈晓剑院长,那我们肯定是在MBA/MPA百场报告会的现场。报告会,已经成为一个的窗口,让我们了解窗外正在发生什么或者即将发生什么。我们的视野早已不只是头顶上的那片天,这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远处的风景。中国人民大学的朱立言、上海交大的顾建光、台湾成功大学的高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中国科学院的牛文元等等,这些先生来到科大,使我们MPA、MBA学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善。

  这位同学,不知你是否注意过我们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的镜框。一次最寻常的课间休息,同学三五成群在走廊小憩,不经意间抬头,我们就能看到亚当.斯密,看到郝伯特.西蒙,看到彼得.圣吉。于是我们从书店淘来《国富论》、找来《第五项修炼》,书翻完后,在一瞬间我们明白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原来,他们是想让大家知道,其实大师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三年时间,我们身上那“科大制造”的烙印日见深刻,我们无需用这样的品牌包装自己,但我们需要齐心协力维护“科大制造”的声誉。唯有此,我们才能大声宣称我们就是科大MPA人、MBA人!

秋收

  2004年秋天,科大MPA、MBA的老师们的案头堆放着学生们的毕业论文 。三年的精心培育,今天是收割的时候了。

  篇篇论文,犹如沉甸甸的饱满稻穗。此刻,这群科大先生的心情倒像极了淮北平原上的农村老汉,看,他正蹲在庄稼地里,叼着烟、眯着眼,一双粗糙的大手抚弄着他用心血浇灌出的一地收成。还有什么能比这种喜悦更震撼人心!

  从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说,挂果,其实是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只有当身体的养分高度集中,那颗生命的果实才能饱满成熟。对此,我们每一位MPA、MBA的毕业生都是感同身受。

  我还要感谢许多人,一些同门学长,一些校外的朋友。当然,我还得感谢我的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家里的那棵正在挂果等待成熟的果实,得到了所有人的悉心呵护。每当我无奈地告诉女儿爸爸必须看书时,她便知趣地悄悄离开;每当我突发奇想,拿起电话向爱人请假说还在单位晚些回去,她从不会问你何时到家;每当周末我将孩子送往父母、岳父母处,四位老人总是毫无怨言地张开怀抱接过我的三岁小女,我有什么理由不感激他们?

  今天,果实成熟了。都来吧,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家人、朋友,快来跟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的确,在这三年,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但如果你问,这三年你有什么歉疚吗?我会说,我让孩子受了委屈。

  难得的周末,别人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怀里顽皮撒娇。但我的孩子一到周末就问:妈妈,明天你又不能陪我了吗?三年里,我爽约无数,没能陪他去淮河路的儿童剧场,没能陪他去商场挑选中意的玩具,没能参加他学校在周末召开的亲子互动游戏。一天,孩子病了,我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老师说,我们好象还没见过面吧。就这样一句最无心、再普通不过的话说得我眼泪直流。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身上的那根线依然在家人手中紧紧地攥着。有了这根线,就有了牵挂,有了方向,有了归属,更有了安全的感觉。

  这三年,我们给孩子的的确很少,但孩子给我们的却很多很多。在MPA、MBA的大家庭里,有好多学员是在读书的同时,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一些外地同学,每月集中上课的那天清晨,劳累一周的筋骨还没舒缓过来,就不得不从热被窝中爬起,匆匆梳洗完毕,背起头晚早已打点好的行囊,望着还在熟睡的小儿,依依不舍地离开。七天后,当他们回到家,蹒跚学步的孩子扎着欢儿,像小鸟一样飞向爸爸妈妈的怀抱,那甜蜜的一瞬,会让他周身的链条都活络了起来。我想,求学的漫漫长路,大家之所以都不会懈怠,就是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加油站。

  MPA第二代,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骄傲。在这些孩子中,有许多已经出类拔萃,科大少年班今秋入学的新生,就有我们MPA学员的孩子。那一天,孩子跟他父亲一起走进MPA的课堂,我们知道,父亲的用意不是向别人炫耀他有如此出色的孩子,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告诉那仍然是一脸稚气的少年,知识是值得人们用一生时间去追求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里一大一小并肩而坐的父子身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敬意。

  毫无疑问,对所有科大MPA人、MBA人来说,孩子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也一定是孩子的骄傲!

  时间的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也可以是时、分、秒,只要我们喜欢,记忆的碎片随时可以在瞬间复原。就在今天,就在此刻,让我们将那些经过时光打磨后留下来的记忆,从大家的脑海中一并提取出来。然后串成串,连成线,装订成册,辟出我们心底最温暖的一角,将其收藏起来。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三年时光吧!(作者为MPA2003级校友)

  来源:中国科大校友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