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科研之梦——中国科大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纪实(下)

2013-08-06 10:11:04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王毅敏同学荣获特等奖。这个小姑娘可不简单,大学四年完成科研项目六项,在美国著名刊物发表论文二篇,在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四篇。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弥漫着浓厚创新氛围的中国科大校园,走出一批批如王毅敏一样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青年学子!

夯实知识基础

       在中国科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是个传统。如今,学校又采取了更加开放和规范的做法,允许学生进校一年后在全校范围内重新自由选择专业。由人文学院转到理学院的陈玉娇同学说:“我喜爱物理,入学时进了人文学院,学得很被动,成绩只是个中等,现在就不一样了,主动、用功不说,对以后学什么也有数了。”陈玉娇现成绩位于班级前三名。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中国科大采用了世界一流高校一般实行的学生选课制:学生只有几门必修课,其他课程自己选。校长朱清时院士说,“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靠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科大也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入学第一年,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几门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因为只有学好数理等基础知识,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才有后劲。”朱清时说。

营造创新氛围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中国科大常年不断,一年一度的机器人活动周、软件大赛、数学建模、航模、科技发明等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动脑动手中享受快乐。朱清时说,很多科学创新都依赖科学家的直觉,而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才会才思敏捷。
       在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奇思妙想表达出来的同时,科大还为学生营造允许失败、安心研究的科研环境。量子信息实验室花3万元为博士生任希锋买了台设备供其进行实验研究,但任希锋做了一年多实验毫无成果。任希锋想打退堂鼓,准备将设备出让。实验室负责人得知后对任希锋说:“既然你做出了选择,就应该努力做下去,即便失败那也应该是一种研究的结果。”任希锋把这项实验进行下去,后来果然有了新的发现。博士生莫小范进入量子信息实验室三年,解决了量子密钥传输中的许多技术难题,虽没有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过论文,年终考核中却被实验室评为年度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别人问起,实验室负责人说:“不能单纯以发表论文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重要的是看他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的优秀程度。”

搭建实验平台

       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科研创新平台,平台离不开仪器设备。过去,科大也是按院系添置设备。拿高分辨率电镜来说,近100万美金一台,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院系都要用到,由于经费有限,如果大家都去买,肯定买不起。哪个系买了,单独使用率却不高,别的单位还用不上。针对这种“买不起用不上,买得起用不完”的情况,科大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按照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建立起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四个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
       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申请登记的手续非常简单,收费也仅是国家标准的1/3,如学生确有困难,可以提出申请,由教务处付费。据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教师介绍,十几台大中型仪器使用率非常高。学生要用设备,开学第一天就得排队预约全学期的使用时间,晚了就排不上了。
       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说,实验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块沃土。它附着了师生的科研活动,直观可见。学生在一次次的科学实验中,能大大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受到科学理念的熏陶。

体验科研甘苦

       大学生进实验室是中国科技大学多年的传统。每年有45%的在校本科生进本校或中科院所属院所的实验室或进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在每年实施的近700项“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中,学生平均发表文章的比例约为15%。副校长窦贤康说,学校并不提倡本科生拼命出论文、出成果,只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科学家,了解科研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尝试失败与挫折,养成健康人格。
       龙楠烨是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大三下学期她进入学校极地环境实验室。去年7月底,她和导师谢周清与著名极地科学家孙立广教授一起赴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龙楠烨回到合肥后说,“在北极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被科学家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坚持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也努力地培养着自己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北极之行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团队合作才能圆满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学试验班01级孙鑫和计算机系01级女同学张琳玲合作完成了“流媒体播放系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在普通手机中写入软件播放程序,成功地将手机“升级”,不但具有一般手机接听电话、拍摄照片等功能,还能轻松实现在手机上下载电影看。“可以捧着手机看《手机》哦!”孙鑫笑着说,“实际的科研活动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书本,激励我更积极地自学书本以外的东西。死的公式、定理变成了活生生的奇妙的试验现象,这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
       “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一流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正如展翅鲲鹏,直冲万里云霄!(本报记者 刘纯友 本报通讯员 胡胜友)
       来源:《安徽日报》200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