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在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又获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通过量子调控的方法在超冷原子体系中观测到任意子。
据介绍,这一发现为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近日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通常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两类。1977年,挪威科学家Leinaas和Myrheim提出介于两者之间存在“奇异粒子”,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ilczek将该类“奇异粒子”命名为任意子。
任意子的理论被提出后不久,包括美国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在内,一些物理学家在实验上捕捉到了它的踪迹,但无法人为调控,更无法实现任意子之间的编织交换过程。
潘建伟研究团队十多年前就开始拓扑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此次其团队选择构建人工量子晶体来实现这一特殊的粒子间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实验成功操控光晶格中约800个超冷原子,最终实现了任意子之间的编织交换过程,观测到任意子。
该研究成果为中外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任意子的拓扑性质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和手段,将推动拓扑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领域的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得到量子信息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Zoller等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评价。(记者 吴兰)
来源:中新社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