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校元老吴文俊因病去世,享年98岁。作为中科大创校元老,吴文俊院士与中科大渊源极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科大的建设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深受师生敬仰和崇敬,在科大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吴文俊院士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1958年,吴文俊协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创办中科大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1964年改名为数学系),并登台讲学。该系早期教学采用“一条龙”教学法,即每一级学生的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由一个教师团队从头到尾负责到底,华罗庚负责1958年入学的第一届学生,关肇直负责1959年入学的第二届学生,吴文俊负责1960年入学的第三届学生,留下了“华龙”“关龙”“吴龙”联袂登台教学的佳话。
1960年,吴文俊41岁,风华正茂,是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但已经和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大家比肩,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当年秋天,吴文俊走上中科大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1960级的讲台,一件合体的蓝色风衣衬托出他的儒雅风范,倾倒了教室里的小伙伴。 “微积分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分水岭。 ”吴文俊开宗明义,以极其概括的课首语开始了他每周6学时、连续3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随后,他又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微分几何》。 3年后,吴文俊还指导了几何拓扑专门化的学生。他家住北京中关村,与中科大玉泉路校区相距甚远,坐公共汽车需要一个多小时,但他从不缺课,也极少请人代课,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这足见吴文俊对于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视,表现出一个前辈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吴文俊在中科大的授课一直持续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全面中断,吴文俊与中科大暂时分手。 1978年4月,中科大系科调整,吴文俊出任数学系副主任,作为华罗庚先生的副手再次担负起数学系建设的重任。 “中国是古代的数学大国,近几百年来却成为数学小国,我们要努力恢复中国数学大国的地位”,吴文俊在教师大会上大声疾呼:“数学应该尽快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起来,走上现代化道路。 ”1983年,吴文俊再次回到中科大,主持首批博士毕业答辩。参加答辩的7位博士是由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也是全国第一批18位博士中的7位。
2007年6月,吴文俊应邀出席中科大50周年校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他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中科大工作的经历,并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希望中科大发展成为培养中国和世界科技精英的摇篮。 “我与科大有着不解之缘”,是吴文俊对自己在中科大工作经历的总结,也充溢着这位科学大家对中科大的浓情厚谊和深深眷念。
如今,吴文俊院士已驾鹤西去,但先生的为人治学风范长存,影响和激励着后辈晚生奋勇向前,勇攀高峰。
(作者吴茂乾,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博士)
来源:《安徽日报》 2017年6月27日第11版科技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