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扶贫助困”制度很人性化

2013-09-01 09:51:20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大学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早已不是新闻。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几乎每所都建立了扶贫助困制度。中国科技大学是我国的一流大学,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中科大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在静悄悄中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中科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大批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轻松地步入科大。也许,这是最根本,也是最人性化的一种高校“扶贫助困”制度。

    ■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中国科大学生人手一张“校园一卡通”,一卡在手畅行校园,日常校内消费均可通过“一卡通”实现。为此,该校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此类学生的数据库。

    这时候,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学生处便主动侧面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中存入每月150元或120元的补助,达到生活预警线的学生一年最多可得到10次“加卡”补助。这项资助方式无需申请,没有捐赠仪式,一对一却互不见面。              

    据了解,仅2004年一年,中国科技大学通过这种资助方式,向1100人次学生发放了临时困难补助66万元。不少学生在收到资助时,甚至还不知道资助从何而来。

   “隐形”补助的受益者、该校地球空间科学学院2004级学生田田(化名),入学不久就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得知这是学校的补助后她感觉很温暖,认为这种补助方式充分考虑到部分同学不愿张扬贫困的心理感受,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

    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朱灿平说,有一位女学生在食堂就餐88次,却只消费了51元多。虽然女生本人未向学校提出困难补助申请,但中科大通过学生就餐卡消费监控系统发现了这名女生的窘况,学校经过侧面调查后,每月15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自动输入该女生的就餐卡中。

    朱灿平说,这个女生的经历触动了学校老师。虽然有些学生家庭很困难,但出于自尊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前面提到的这位女生来自农村,爷爷患白内障,生活不能自理,弟弟正在上学,家中仅靠几亩地糊口,家境十分困难,但该女生却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申请。

    正是鉴于类似情况,学校从2002年底就开始逐步建立“学生生活援助计划”体系,并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业状况、心理状况一起,构建了四个“预警与援助体系”。

    朱灿平说,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通过就餐卡电子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据悉,这项贫困生生活援助计划已悄悄实行了两年多,每年均有1000人次享受这项补助,没有任何名额限制。

■资助贫困生:避免心理伤害 

    一个社会现实是:高校贫困生并不愿意张扬贫困。最近,在福建省的一户贫困家庭里发生了一场争吵,由于贫困生补助名单要公示,父母无钱交学费,孩子却坚决不同意申请贫困补助。孩子说,“以前你们都熬过来了,那就再熬一年,别让我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一句话,说得母亲泪流满面。

    新学年开始,安徽师范大学2002级学生李某,全家又一次为5000多元的学杂费发愁,即使家里每年只有1000多元收入,但李某依然坚持没向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他说:自己是班干部,成绩也好,怕同学们知道家贫后会瞧不起自己,尤其在女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朱灿平说,在高校中,有不少学生家境很困难,却不愿意向学校提出申请。“我校十多年来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助学体系。在长期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援助并非贫困生资助的唯一目的,如何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朱灿平说:“这实际上涉及到救助伦理问题。我们在让贫困生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该避免方式方法上的不当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

    记者在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采访发现,目前许多高校除了关注贫困生的物质需求,也开始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在资助方式上更加贴近人性化。武汉大学学工部部长朱伟说,对贫困生的资助,是一种社会关爱。但社会在表达爱心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少一些仪式,少一些炒作,资助的实效并不受影响,却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给了贫困生更深层的爱。

■高收费拷问高校办学公德  

    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是因为他们无力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记者在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采访发现,很多高校的资助体系都是一种类似亡羊补牢式的制度,一些本不贫困的学生在缴完高额学费后,成为了贫困生。此时,高校形形色色的助学制度便开始发挥作用,纷纷向这些学生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资助。

    于是,一些教师和家长痛斥高校的“阴阳脸”现象。一些高校一面铁青着脸向学生收取高学费,而且是“一分都不能少”;一面又大张旗鼓地向“贫困生”提供资助,而且是“满脸都写满爱意”。事实上不少贫困大学生是高校自身催生的,然后再由高校来扶贫和资助,一来一往,高校名利双收。

    山西和湖北的一些大学老师说,一些高校完全可以将学费降低,将助学体系前置,在校门外扶持和资助部分贫困生,这才是最根本和最具人性化的高校扶贫助困制度。

    中国科技大学是一所一流大学,然而她的学费却比安徽省一些地方高校的学费低很多,甚至安徽省合肥市一些幼儿园的学费也比中科大要高。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往往更刻苦,在科研上的成绩往往更大,近年来中科大招收的贫困生比例越来越高。中科大对于这些学生不仅减免其学费,甚至还‘倒贴’其生活费,帮助其完成学业。”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

    在国内不少高校进行大招生、大建设时,中科大却没有这么做,连续5年没有扩招和扩建,学校没有背上沉重债务包袱,也没有把学费作为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使这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学费始终保持在二流水平。

   “学生的学费从来都不是中国科大的主要经济来源”,朱清时说,科大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国家教育事业费、科研经费和学费。正是由于科大保持了适度的办学规模,追求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科研,科大每年可以争取到几个亿的科研经费,这是科大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全国一流大学中,中国科大的学生学费居中等,甚至比安徽省一些高校的学费还要低。(记者代群 刘云伶 戴劲松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