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实验室是中国科大多年的传统,却有两个弊病,一是学生的工作多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缺乏主动性,研究效果打折;二是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时,不是重使用、轻培养,就是培养目标不明确。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00年开始,学校将学生进实验室或进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的正常教学之中,称为大学生研究计划。
这一计划不具强制性,也不要求必须发表论文。目的是吸引部分优秀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一个完整的暑期或一学年的业余时间,完成教师或研究人员交给的一项科研任务,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导师,正式参加一个项目可得6个学分,相当于一门专业选修课。
2000级少年班学生陈辉,在大二暑期加入近代物理系马文凎教授的粒子物理研究小组,和同伴一起解决了函数计算问题,借此可以把由模型导出的数据算得更为精确,比进行同一研究的外国人领先一步。大三时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刊物级别为国际一流。谈到收获,陈辉认为,出论文是看得见的成果,但不是最重要的。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困难,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这才是真正的锻炼。
几年来全校有1500多名学生正式报名参加这一活动,共申报500多个项目。副校长程艺说,大学生研究计划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很多学生没有参加这一活动,但在实验室工作,有些虽然参加了,但没有正式报名,不拿学分也跟着做。学校并不提倡本科生拼命出论文、出成果,只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科学家,养成健康人格,了解科研活动,尝试失败与挫折。
公共实验中心:提升动手能力
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科研创新平台,平台离不开仪器设备。过去,科大也是按院系之分添置设备。拿高分辨率电镜来说,近100万美金一台,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等院系都要用到,由于经费有限,如果大家都去买,肯定买不起。哪个系买了,单独使用率却不高,别的单位还用不上。针对这种“买不起用不上,买得起用不完”的情况,科大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按照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建立起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四个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
“平台的设备都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设备,价值不菲。”副校长侯建国介绍说,“在购买和使用一些大型设备时,我们探索采取学科与学校股份合作的方式,股份多,优先使用级别就高,可以先用,用的时间长一些。股份少,也有相应的使用权限。这样充分保证资源共享。”
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申请登记的手续非常简单,收费也仅是国家标准的1/3,如学生确有困难,可以提出申请,由教务处付费。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教师李凡庆介绍,他们这里的十几台大中型仪器使用率非常高。学生要用设备,开学第一天就得排队预约全学期的使用时间,晚了就排不上了。
副校长王东进说,平台不是死的,它附着了师生的科研活动,直观可见,学生在一次次的科学实验中,能大大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受到科学理念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块沃土。
个性化学习方案:选择发展方向
去年,科大开始实施本科生全校性专业重新选择方案,进入大二的2002级201名学生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这是科大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由商学院转到理学院的刘宝旭同学说:“高中毕业报志愿,我们根本不了解大学的专业,就是知道有这个专业,也不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进了大学,很多人才发觉自己所学非所愿,如果不让转系,只能硬着头皮学,既影响班级学风,又影响自己的发展。我喜爱物理,入学时进了商学院,学得很被动,成绩只是个中等,现在就不一样了,主动、用功不说,对以后学什么也有数了。”
副校长程艺说,和国内许多大学一样,科大过去也允许部分学生跨部分院系选择专业,现在则是允许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前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志向,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可以在学院或学科类内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大三后,学生可以在学科范围内进行专业调整或根据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修课计划,最后按最终所在专业要求审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靠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校长朱清时说,很多世界一流的高校采用学生选课制。学生注册一个系,只有几门必修课,除此之外其他课自己选,自己设计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这样带来的问题是知识不连贯了,是跳跃式的,优点是学生有兴趣,能学会自学,培养创新思维,做研究很厉害。科大借鉴了这些做法,同时也切实重视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只有学好数理等基础知识,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才有后劲。”
与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相适应,科大将所有课程重新设计,按性质分为通识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课和高级课四个层次。学生入学第一年,不管是哪个院系,上的课差别不大,其中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几门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学。(记者 武卫政)
来源:《人民日报》2004年0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