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支“快速反应部队”——中国科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上)

2013-08-30 17:23:32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龚 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5级的小峰来自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家境清贫的他进入中科大后,每顿饭都舍不得吃肉,一天的伙食费只有五六块钱,常常是两个馒头加一份青菜就解决了一顿饭,入校后,人一下子瘦了十几斤。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饭量可远远满足不了每天大量的消耗,一下晚自习,小峰就听到肚子咕咕直叫了。
  一个月后,小峰打开电子信箱,意外地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通知他去食堂领取160元伙食费。摸不着头脑的小峰将信将疑地来到食堂,把饭卡拿到POS机上一刷,发现里面果然多出160元钱。
  这就是中科大人引以为豪的“隐形资助”,这种助学方式,不仅使助学体系更加完善,有效覆盖了学生中的隐形贫困生,而且兼顾了受助学生的心理感受,让贫困生能够“体面”地接受社会资助。
  在中科大,有许多学生不止一次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思想的疙瘩刚结起,生活的困难才出现,学校就已经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因为该校的学生有一个完善的保护圈,这个保护圈由6个体系构成:思想动态、学业成绩、生活援助、心理健康、人身财物安全和身体健康预警体系。

“一卡通”里的低调温馨

  第一次取伙食补助的小郭忐忑不安,因为不想被同学知道自己经济上的困难,去食堂领取补助的时候,他还前后左右张望了一番,生怕遇到熟人。到了那边才发现,这台机器根本没人值班,小郭就放心地刷卡取了钱。
  “这学期我领了3次补助,每次补助都够我大半个月的伙食了,每次感觉饭卡里钱用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收到发放补助的通知。”小郭告诉记者,考大学的时候,高中老师劝她考军校,生怕她考入中科大会承受不了学费生活费等大额开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但是有了伙食补助和其他各种奖助学金,小郭上大学以后就再没向家里要过钱。
  这就是科大创造性实施的“生活预警与援助体系”。从2004年开始,学校有关部门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此类学生的数据库。这时候,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学生处便主动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按月存入补助款。
  通过这种“隐形援助”的形式,中科大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款近64万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这种生活援助的标准已提高到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230元以下的学生都能得到援助。
  “学校的伙食补助给了我信心,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我并不孤单。”小峰感激地表示。
  10年前,科大就向社会承诺:“不让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生活贫困而辍学”,为此,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体系,通过多种途径给贫困学生带来了温暖,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中科大近3年累计发放奖助学金4418.24万元,2006年本科生受助学生达9319人次,发放总金额1697.32万元,本科生人均受助金额已达2126.2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了279.93元,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生活困难而辍学。前不久,中科院从科技产业收益中捐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大教育基金”,大大加强了科大的奖助学体系,学生获得资助的覆盖面和力度又将得到大幅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春风化雨

  中科大学生都曾有过辉煌的中学时代,普遍有一定的完美主义情结,而同学间激烈的学习竞争,使一些学生自我加压,产生了负面情绪。
  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每个班级设立了学生心理委员,遴选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经过系统培训,颁发聘书,持证上岗。
  目前,78名心理委员正服务于各自班级,积极倡导“开朗乐群、自信悦己、静心明志、和谐发展”的健康观,引导身边的同学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
  “心理委员就是生活在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自助,助人,互助。”物理系的晓春同学还是大一新生,就成为班级的心理委员,这是他对心理委员的定义。
  晓春他发现班里许多男生都爱打篮球,每当察觉身边哪位同学最近心情不好,他就发出邀请——“去打场夜球,怎么样?”夜球,就是晚上打球,那个时候,球场比较安静,夜色也渐浓,心情也最容易在这个时候解除防备。打完球,晓春就和同学一起坐下来,抹把汗,聊聊天,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倾诉完心事,同学喊一声“爽了”,晓春就知道他没事了。
  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容易沟通交流。朋辈辅导的感染力,为班集体注入共同成长的和谐风气,这也是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委员的目的。
  班级心理委员已经成为科大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组织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介绍同学参加心理测试、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及时报告重大应急事件、转介行为异常的同学,为学生心理疏导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2002年5月科大成立心理教育中心以来,这个以少量专职教师为核心,部分兼职老师和众多志愿者、心理委员、微笑心理协会会员为骨干的工作团队,探索出了多元立体化的心理教育模式,2007年年初更是荣获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科大全校学生选修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就是《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交往训练》、《心理自助与朋辈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等心理学类课程。这些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小组活动、在线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吸引了各个年级的学生。
  中科大心理教育中心网站“微笑在线”设立了“微笑咨询”、“微笑驿站”、“微笑测试”、“微笑社区”等10多个栏目,很受学生青睐。借助学校自主研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系统”,每年新生入校都会进行心理普查,每人都有一份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普查和测试情况,学校还对特殊学生给予了及时援助,采用网上、电话、面谈3种心理咨询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惑。
  截至2007年3月,已有2933人次接受专业的面谈咨询,“微笑在线”网络咨询已达1309人次,接待专业心理测试19539人次。

学业预警里的爱与责任

  在中科大,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管理者,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学习。中科大生源质量好,但难免有少量学生因为竞争压力大、自控能力弱、陷入网络游戏等原因,出现学业上的退步,甚至到了难以毕业的地步。
  从1999年起,中科大开发了一套《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依据该系统,在校学生在何系何专业选修什么课,各项记录一目了然,学校教务部门和各院系负责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学生处则按月向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发布学生异动情况。 
  物理系的小刘同学,刚进入科大时,发现课程难、学业压力大,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天天在寝室睡懒觉。一学年下来,高数和好几门专业课都不及格。
  发现小刘的状态不佳,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立即给他下达了预警通知,物理系则迅速启动了“学习援助计划”,将小刘列为重点关心对象,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
  为此,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暂时减缓了学习进程,而院系的学生工作负责人则增加了和小刘的谈话次数,帮助他分析学业后进的原因,耐心引导,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还专门为他制定课选课和补考计划。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安排小刘的同学组成帮助小组,安排同学和他一道看书、上自习。此外,班主任还及时与小刘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在家人的支持下,共同督促小刘努力上进。这些及时跟进的帮助措施,将学业后进的小刘从迷失的道路上拉回来。现在小刘通过自己努力,已经考上了物理系的研究生。
  “学业预警就像在我梦游到悬崖边上时拉响了警铃,否则我可能还不知道勒马。”小刘很庆幸自己能及时刹车,转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中科大的学生预警系统还将学生的思想动态、人身财务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异常现象都纳入了预警处理系统,目的是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生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中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指出,学生的成绩落后了,思想状况有波动了,心理健康有问题了,生活发生困难了,预警体系的警报一拉响,相应措施必须跟进加以援助。
  学工部、各院系负责人、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了这支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反应部队”的主要成员,他们活跃在校园各个现实与虚拟空间,哪里有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 (文中学生姓名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