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中国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上)

2013-08-30 17:14:30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诞生在红色年代的大学,旨在为科技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年来,中国科大坚持“办精品大学、育科技英才”的思想,培养出了一批科技领袖。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表示:“大学里没有比学生的事更重要的工作。大学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一个学生不成功对学校可能只是万分之一,但是对家庭、个人来说是100%。我们不能保证100%的学生都能成为领袖人物,但是我们要作出100%的努力,以100%的大爱之心关心他们。”
  由于中国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人文氛围相对欠缺;学生总体成绩优异,学业压力较大;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风相对自由宽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活……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学业和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管理宽松导致少数学生放任自流;宽松自由的学风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
  针对上述情况和特点,中国科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注重“以人为本”,努力促进“重心前移”,把学生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导致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上,并以学业预警、隐形援助、心理教育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

大师培养大师

  2006年下半年,在学生测评中,中国科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政课)有12个课堂得分在4.5分(即90分)以上,另外4个课堂得分也高过全校本科教学平均分。这门被大学生普遍觉得枯燥无味、也被任课教师视为畏途的课程,为什么能得到科大学生如此广泛的认同?
  人文学院马列部燕京晶的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老师都是很有魅力的。很多老师有理科背景,文理贯通,不论对计算机、科学试验、中国古代典籍、现代文化思想都有研究。上课不点名,但每节课都爆满。还有同学在BBS上问某某老师在哪里上课,要去旁听。”
  自然辩证法原理任课教师刘仲林研究创造学和交叉科学。在他的课堂上,每次总有“创造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燕京晶说:“这5分钟给我们提供展示自己创造性的平台,这是其他课做不到的,每次上课我都非常珍惜。科大是一所科研创新的学校,在我们的课堂上,中国为什么缺乏原创精神的讨论贯穿全学期,有时候课堂简直变成了200多人的辩论。刘老师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不管做科研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尽量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能盲目跟随西方。”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博士生钟小强表示,在科大上思政课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会直接站起来反驳老师,甚至说着说着就跑到讲台上去。
  每年中国科大会请一些毕业生留言,谈他们在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老师和课程,因为学生毕业时的表达是完全没有功利心的,这样可以真实地看出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在这些每天和微积分、实验仪器、计算机打交道的毕业生中,有人表示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正祥老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让他受益终身。
  潘正祥表示,思政课老师往往底气不高,但是中国科大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如超工作量给课程奖励;鼓励思政课老师一年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学校出费用;学院内部还进行自我激励,如表扬在测评中得分较高、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的教师。另外,学校会组织退休教师每周听课两次,提意见。郭传杰每学期也会听课。
  在记者采访前两天,来科大参加50周年校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的吴文俊院士做客中国科大论坛,为学生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数学的实质》的报告。当天,报告厅座无虚席,过道、门外到处挤满了学生。郭传杰表示:“中国科大在创校时就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几十年来培养了多位科技界的领袖人物。要提升学生的眼界、理念、胸怀,就要靠大师来培养大师。”
中国科大论坛已经举办了18场。除此之外,结合科大建校50周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邀请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已作了13场。党委副书记鹿明介绍,在这些报告会举行的同时,学校会进行网络现场直播,很多同学都是一边看直播,一边在校园BBS上发表感想,进行讨论。
  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科大也开展得非常活跃。每年都有500余名同学、20余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0年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去年组织同学重走长征路,研究会会员燕京晶认为:“兴趣类社团是对一部分人的,但理论类社团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以让人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
  校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9年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给当地中学生辅导功课;走访农家,调研当地经济状况,普及法律、卫生和科技知识。此外,芳草社还在校园内组织了无偿献血、特教爱心行、为下岗职工子女开展义务家教等活动。
  自1998年开始,中国科大先后有7批约40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地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服务。尽管那里交通不便,干旱少雨,黄沙肆虐,研究生们几个人挤在一间墙壁漏风的平房里,吃的是土豆白菜和小米干饭,可是中国科大青年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接过“爱心接力棒”,延续、光大这项薪火相传的事业。

让学生敢于仰望天空

  2005年,新生小史仅带了4000元钱来科大报到,这笔钱还不够一年的学费。到校后小史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之后获得唐仲英基金会的资助,平时在学工部勤工助学,并且获得了学校的“隐形援助”。小史说:“我们家在国家级贫困县,靠天吃饭,接受了资助之后,家里负担轻多了,不然根本读不下来。”
  所谓“隐形援助”,是中国科大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助学方式,可以发现学生中的隐形贫困生,并能让受助学生体面地接受资助。2004年,中国科大学工部对校园“一卡通”进行了消费调查,结果发现有些同学在食堂就餐次数很多,但是消费额很低,而这些同学却没有申请任何形式的资助。学工部分析有些同学可能是出于自尊心强的缘故,或者有些贫困地区的同学生活水平较低。学工部副部长尹红介绍道:“每个人对疼痛的感觉不一样,承受贫穷、痛苦能力强的人可能不愿意说出来。但我们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学习。虽然学校有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可还是覆盖不到一些同学。”
  于是,从2004年开始,学校有关部门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如果学生每月在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就可以自动得到学校每月160元的补助款。目前援助标准已提高到用餐60次、消费总额230元以下。据介绍,通过这种“隐形援助”,中国科大在3年间为3600多人次发放补助款近64万元。
  对小史来说,这160元钱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他说:“我们男生一天要吃4顿,每次接受‘隐形援助’之后对自己就不太苛刻了。这种援助不仅让我们得到了帮助,还保护了尊严。”尹红说:“这些钱至少让学生吃素菜可以不咬牙了。”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表示,中国科大不仅要培养科学精英,更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接受过社会援助的学生以后也更容易回报社会。
  小史加入了学校“唐仲英爱心社”,负责向每年的新生介绍各种援助计划。他说:“我们社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我为别人做一点事情就会觉得特别踏实,一天都过得很好。获得援助给了我信心,觉得社会没有遗弃我,还有人关爱我,我并不是孤单的。”
  由于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小史的各式文化衫也就特别多。他指着自己身上那件说:“这是去年参加暑假社会实践发的,20块钱4件,夏天就穿这4件,来科大之后还没有买过短袖衫。而且校园里大家都穿这个,校园气氛特别好。”
  多年前,中国科大建设取暖设备,最先安装的不是院士楼、教授楼,而是学生的宿舍、教室。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表示,大学要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在乎学生,让学生在精神、学业、生活上都感受到学校是个大家庭。只有学校首先在乎学生,学生毕业后才能在乎国家、在乎社会、在乎科研事业。他说:“要培养敢于仰望天空的学生,首先要让他脚踏实地,学校要给他支持,让学生有依靠,无后顾之忧。”
  同样在10年前,中国科大承诺:“不让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生活贫困而辍学”。如今10年过去了,科大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生活困难而辍学。近3年累计发放奖助学金4418.24万元,其中奖学金1086.56万元,助学金3331.68万元。其中,2006年本科生受助学生达9319人次,人均受助金额已达2126.28元。前不久,中科院从科技产业收益中捐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大教育基金”,大大加强了科大的奖助学体系,学生获得资助的面和力度将大幅提升。
  除了助学体系,中国科大在学生社区也尽可能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周到的服务。如在学生宿舍楼配备了微波炉、轮椅和个性化床铺等。中国科大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表示:“学生工作无小事。轮椅、微波炉都是小事,但是解决了学生实际的问题。科大是真心的,这样思想工作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
  来源:《科学时报》 2007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