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成为最受欢迎“第二课堂”——中国科大在实践中锤炼大学生思想品德

2013-08-30 17:09:49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支教一年,受益终身。”刚刚结束宁夏海原支教返校的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王永春说,一年的支教生活,真正体会到国家支援教育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刻涵义,使过去政治学习的内容,在思想深处变得更具体、更鲜活了。
      在中国科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像王永春一样,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人民,贡献社会。

最生动的思想教育

      这些天,即将毕业的中国科大外语系女生杨晓果并不清闲,她正抓紧离校前的一段时间,到该校附属中学听英语课,向有经验的中学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方法,为即将赴宁夏海原县支教作积极准备。
  2002年暑假,杨晓果参加了由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随队去安徽省霍山县开展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并与佛子岭中学的学生座谈,给学生们上课。“大姐姐,你毕业后来我们这里教书吗?”看到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听着那一声声呼唤,杨晓果心灵深处深受震撼。她说:“‘三下乡’活动,使我对农村教育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这次去贫困地区支教,是为了更进一步认识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为之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02级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刘福丽出生在天津宁河县农村,家庭不富裕,她看到老区的孩子家里甚至连一张读书的桌子都没有,她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太穷了。“与他们相比,我还是幸运的,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紧张的学习之余,她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开展募捐活动,将筹来的资金寄往金寨县油坊店乡油店中学帮助贫困学生。
  据了解,中国科大每年都有400多名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农村,开展科技扶贫、文化宣传、社会调查等服务活动,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该校已连续7年被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全国先进单位。

最直接的成长锻炼

  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一直是中国科大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方法。
  “西藏一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真正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刚结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全国学联前执行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王立说。2003年,他舍弃京城里的工作,选择去做雪域高原每月600元生活补贴的志愿者。王立刚入藏的服务单位是西藏青年报社,刚上班,他总觉得没事可做。后来才发现,在这里工作比其他单位更需要主动性,只有眼勤、腿勤、手勤,去挖掘新闻,并虚心向同事们请教,才能抓到有报道价值的事件。明白了这些,王立不仅觉得有活可干了,在努力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后,还主动要求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为表现突出,在西藏青年报社工作不到两个月,他被借调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信息中心工作。现在王立已经到新东方外语学校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西部的经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生存的含义;有了西部的经历,就会多一份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西部的经历,对社会的理解才会更富有理性,对问题的分析才会更全面深入。
  一年的支教工作,在研究生身上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小在城市优越环境中长大的中国科大第四批赴宁夏支教的王鹏对此也有很深的感悟。原本文静、腼腆的他,现在不仅学会了挑水、做饭、生煤炉,而且还应邀担任过海原县文艺演出的主持人和县建设成就展的解说员,自身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受到当地政府表彰。他说:“走出象牙塔,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受到最生动的成长锻炼,我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面对困难的意志力得到磨练,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特别是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最真切的社会责任

  中国科大管理科学系2000级的学生孔大明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通过参加学校国旗班和科学探险协会等一系列实践的磨练,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走向现代化任务的艰巨、走向小康社会的道路的漫长。即将毕业前夕,他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志愿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工作。他说,社会是大舞台,实践是大课堂,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能有机会为社会奉献爱心,是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自己也在讲课中体会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爱心和奉献精神是必须具备的。”该校自动化系的学生张大海四年如一日,坚持为合肥市芜湖街道友谊社区的下岗工人子女提供义务家教。如今,一大批志愿者像张大海一样用澎湃的热情、实际的行动延续着“爱心家教”的接力。

  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和固原市“优秀共青团员”等光荣称号的中国科大第三批到宁夏支教的杜少甫,在支教工作结束后,还帮助海原县开发了“海原供求热线”系统,并将当地政府奖励他个人用于制作政府网站的4万元资金设立了“科大商院少甫资金”,用来改善当地中学的教学环境,并资助了10位海原籍高校学子和近120名面临辍学的贫困中学生。西部,已经成了支教学生生活中割舍不下的一个精神家园。
  多年来,该校把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办法和配套政策,校团委制定《大学生专题社会调研资助办法》等,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文明修身活动以及与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今,社会实践已成为中国科大学生在第二课堂选修率很高的“德育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让大学生深入基层,融入社会,在实践中锤炼大学生思想品德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将持续推行下去。(胡胜友 洪孟良 记者俞路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