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一曲唱大风——中国科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2013-08-30 16:55:03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俞路石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会给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正如火的运用,使人类告别蛮荒;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扑面而来的是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时代浪潮——电脑和网络正在成为展示现代生活的特征之一,铺天盖地的电脑信息预示着网络时代正以磅礴气势切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学作为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绝缘体”变成“导体”,在享受着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技术伴生的新的冲击。

  一直勇立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潮头的中国科技大学在网海潮涌面前,主动出击,勇于探索,适应新形势,高唱主旋律,开辟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天地。

占领新阵地

  早在1994年,中国科大在全国高校中首批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目前,全校有5800台计算机连网;全校电子邮件用户为12500人,约占在校师生总数的90%;平均每天进出的电子邮件总数15000封左右。利用校园网络设置的代理服务器,师生每天到国内外站点浏览访问的通信量在50000M字节左右。在网上,科大人有效地获取着知识,纵横驰骋地表达着情感,平等自由地探讨着问题。网络成为中国科大通往外部、沟通内部的桥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高效,也带来诸多困扰。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锐,对新生事物的吸收能力惊人,上网已成为他们一种新型的、时兴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负面的内容,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鱼龙混杂,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科大党委书记汤洪高教授说:“网络的发展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阵地,是现代大学必须十分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科大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识。
  为此,中国科大在互联网上开辟了WWW主页,全面介绍学校的教学、科研、产业、招生等各方面信息。在BBS上,设立了校方发布各类正面信息的科大资讯类板块,以及新闻时事、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大批主流板块,进行了大量的正面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旗在网上高高飘扬。
  从培养一支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政工队伍入手,中国科大重点对近百名党政干部进行了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并拨出专项经费,为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配备了电脑。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出击,以“网民”的身份与学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实施引导,在网络新阵地上高唱主旋律。

把握新规律

  在网上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大家的身份是绝对平等的,这里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因此,在网络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变化,把握新规律,创造新方法。
  平等交流、以情感人,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主管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上网与学生沟通是党委学工部鹿明部长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她说:“网络越来越深入学生中间,由于网络上身份具有隐蔽性,人们愿意说出真心话,这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极好的机遇。只要我们用学生的语言与他们真诚地交流,循循善诱,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她经常在网上发现问题,与学生及时沟通。有一名女学生在网上流露出消极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鹿明主动以网友的身份与她多次交流对人生的看法,最终这名女学生重新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业,还在网上给鹿部长发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至今这对网友还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鹿明的电子信箱经常塞满学生发来的私人信件,他们向这位大姐姐一样的部长倾诉心头的迷茫、生活上的郁闷、感情上的挫折。一些连母亲都不愿意告诉的事情,女学生们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她也就热心地牵挂着这些有“网缘”的学生,尽力地关心、帮助他们,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熨贴、服人。
  像鹿明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中国科大还有许多,30多名专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以及许多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在网上都有自己的昵称,他们熟练地运用学生网络语言,活跃在222个板块上。
  因势利导、以理服人,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中国科大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的契机,在网上开展专题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香港、澳门回归、和国庆50周年大典时,校园BBS上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网络管理部门还设立了临时板块,专门用于对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学校在网上转贴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并对有关庆典的盛况进行了网上实况转播,大批师生聚集到网上,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发表个人意见,网上讨论热火朝天,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衷心祝愿和爱国主义情怀。网络的主流、正面之声逐渐加强,主旋律得到弘扬。

理顺新渠道

  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社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往往也会因处置不当成为“热点”。进入网络时代,一些不起眼的疏忽,一旦有谁在网上贴上一帖,便有可能炒得沸沸扬扬。同时,青年大学生爱校心切,常常主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对此,中国科大正确面对网络化的新情况,主动开辟交流新渠道,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校方在校园网BBS上设立了16个“问题建议与答复”板块,把“校长信箱”挂到网上,校办、教务、科研、人事、招生与就业、总务、生活、保卫、团委等单位和部门,也都设立了专门的意见箱,接受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今年4月起,校办又每周编发一期《BBS意见箱问题与建议摘编》,送校领导阅示,并根据校领导批示及时进行督办和跟踪调查,并将全部处理结果在网上公布,迄今为止共编印了25期。这一措施实行以来,校方与学生的交流渠道更为畅通,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推动了民主化办学的进程。
  袁岚峰,化学物理系硕士生,在网上呼吁成立学生后勤监督委员会,以使学生们直接参与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来,网上很多学生热烈响应。学校领导在BBS上看到后,肯定学生的动议,在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现在,一个有150人组成覆盖全校20个系的监督群体,活跃在学校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取消污染环境的一次性饭盒、三次改动校园减速路障、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新渠道的理顺,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不仅化解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矛盾,而且凝聚了人心,集中了智慧,形成了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合力。

造就新风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为中国科大网上的主流。
  科大人有一个自己的“希望工程”,这就是通过网络发起的“爱心行动”。1997年11月,在网上被昵称为“冰糖”的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钱若华老师,在BBS沙龙板上发了一篇关爱特困生的文章,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同是科大人,就没有权力在同学最困难的时候背过身去。不如我们组织起来,帮助我们周围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吧!”经过网上一个多月的酝酿,一个具有浓厚网络特色的民间济困助学活动——爱心行动,终于在科大BBS上诞生,目前在互联网上还建有主页。师生们积极在网上开展募捐、图书义卖,举办爱心舞会,筹集的“爱心款”先后为70多名特困生缓解了困难,并促成建立了“1+1”、“1+n”联手帮助的对子。
  “爱心行动”得到广大师生、校领导和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财务处设有专门的“爱心账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领导每月捐款200元,一名研究生每月捐款500元,还有短期出国的老师将学校补发的工资全部捐献。许多离开科大的校友,情牵“爱心行动”,在美国的校友为此成立了“海外校友基金会”,募集助学资金,校友张化一已累计捐助3.1万美元。
  一位受助同学怀揣爱心款从BBS上发信给“冰糖”说:“我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紧紧包围了我,有一种内心深深被触动的感觉,这是生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关怀。”一名爱心行动组员说:“我们每一个人并不能捐多少钱,但积水成渊,我们大家合起来就能帮助许多困难同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爱心行动,可以有助于在学校里形成相互关心、爱护的风气。”
  在校园网络上,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也蔚然成风。每一次在BBS上的议论、或者是渲泄,都能得到同学们的及时的提醒、指正。这学期,有些新生在网上贴出:我们都是高材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听不听老师上课无所谓。高年级的同学立即参与讨论,以自己的体会指出不听课的危害。远在美国的校友也在网上发表意见,学弟学妹们要珍惜老师的劳动啊。
  新歌一曲唱大风,主旋律在科大网络上飞扬。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说:“信息和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大学作为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诸多新特点,研究并适应这些新特点,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进一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