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育英才——中国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之三

2013-08-30 16:50:23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汪家驷 方佛平  陈群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科技大学40年校庆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这既是党中央对科大建设的要求,又是对科大的殷切希望。
  一流人才的培育需要一流的氛围。中国科技大学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努力用思想政治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和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记者在科大采访时,始终被这种浓厚而又独特的校园氛围所感染。这氛围,散发着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清新气息,它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依靠形式多样的载体,与师生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富有活力,产生效果。

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

  什么是一流人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它包含两方面的素质,既要有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又要有美好的灵魂。朱清时说:“培养美好灵魂的工作更迫切、更重要、更艰巨。”
  为塑造美好灵魂,近年来,中国科大以党建为龙头,扎实推进先进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氛围。
  校党委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中心任务,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关键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学校先后获全省“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为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在“三讲”集中教育和“回头看”活动中,学校先后三次以民主测评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召开了10个座谈会。校系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深入学习,进行自我剖析,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边讲边改,对“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6个长远和全局性问题列出整改方案。
  党建起了带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龙头作用。全校上下不断增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责任意识,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奏昂扬向上的政治主旋律。
  覆盖全校的理论学习网络,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先进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广泛开展。
  学校在井冈山、金寨县革命老区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常设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到那里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学子要出国深造,学校不忘为他们上好在母校的最后一课:请留学归国的教师与他们座谈,勉励他们积极进取,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熏陶下,广大学生要求入党的积极性高涨,有的系三分之一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最高的达百分之五十。
  在科大校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学生党员、科大学子周显志在美留学期间,常有一些基督教组织主动找上门来,游说他入会。从住处去学校每天他要乘很长一段路的车,加入基督教会便可以免费,同时享受到其它种种优惠。但周显志始终不为所动。周显志说:“科大给了我理想信念。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是中国人,科大人。黄皮肤、黑头发无法改变,党员的信仰也无法改变。”周显志的话代表了科大海外数千学子的心声。
  6月29日,记者在科大采访时,正遇上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代表团回母校访问。科大水上报告厅内,一场以“求学创业、回报母校、回报祖国”为主题报告会,深深打动了全场观众。尽管正临学校期末考试期间,报告厅内依然座无虚席。台上台下,回荡着一曲曲以“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为主题的激昂旋律。
  置身于科大校园,随时随地你总能感觉到报告厅内同样的氛围。
  “献出颗颗红心,开拓一片蓝天”。正是有了这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科大每年的毕业典礼都成了“报效祖国”的誓师大会。去年,一千五百多名毕业生在“科教兴国,从我做起”的横幅上签名表达心愿;二百多名毕业生填写了“爱心卡”,承诺把工作后的部分收入捐给“爱心助学基金”;有四名学生志愿赴甘肃、河南两省贫困县支教一年。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

  多年来,中国科大紧密结合学校的根本任务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学术氛围。“让创新成为科大之魂”,科大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在科大,“创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被专门列为一个课题,整整研究了三年。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素质教育研讨会。其间,学生可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向老师提出各种看法,师生之间展开平等讨论,共商对策。
  校教务处副处长吴敏介绍说:“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校开设了‘研讨班’课程,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
  在研讨班上,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用于讲课,三分之一用于查阅资料,三分之一用于讨论。学生可围绕某一课题自主调研,走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此举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科研一线老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并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研究计划”一出台,便受到高年级本科生的热烈欢迎。计算机系陈老师的一项课题,原计划只接受两至三名学生参与研究,并准备以此为基础组建一支中国科大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仿真机器人足球赛。此消息在校园网上一公布,报名参加的学生竟达15人之多,同学们一致要求以竞争的形式参加这一课题。由于大家在参与过程中认真努力,最后只得设两个代表队参加这一赛事,结果一举夺得冠亚军。
  参与课题的97级女生徐敏告诉记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机器人足球赛涉及到对足球的理解、编程技巧、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我们在挑战中学会了许多。”
  地球化学专业95级本科生尹雪斌,作为我国在校本科生登上南极的第一人,就是在学校“大学生研究计划”支持下进入南极科考队的。6月28日,记者在校园见到他。谈起那次南极之行,尹雪斌非常感激学校给他提供的难得的机会。他说:“南极队员的爱国精神、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我一生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学生在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才干,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有三百多位中国科学院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常年有一百多名“两院”院士来校讲学,他们与科大教师一起,把莘莘学子带入世界科技前沿。
  科大,正成为创新的一方沃土。曾在“电脑语言合成技术”方面作过突出贡献的98级刘庆峰博士感慨地说,他的成长是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科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给他带来了成功的机遇。

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高学历知识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和深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大学从贴近师生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出发,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培养一流人才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科大的学生大多是学理工科的,特别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滋养。为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三个模块、三种途径”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课堂教育模块是主渠道,通过在全校开设社会科学、文艺美术等几十门选修课及人文和科技综合知识类必修课,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成立现代艺术教育中心,并将目光投向社会,有计划聘请一大批著名艺术家、社会科学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第三模块,以每年“五月风”科技文化节为龙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愿科技与艺术在新的世纪中得到更完美的结合。”6月18日,著名钢琴演奏家、被国际乐坛誉为“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孔祥东在科大举行“音乐与人生”专题报告会时,深深地为科大人对音乐的理解、虔诚所感动,他在热情为广大同学签名留念的同时,挥毫写下了上面那句话。
  经受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熏陶的科大学生,也正在以行动实践着上面那句话。2000届大学生离校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原创校园话剧——《晚安,科大》,献给母校师生。该剧以科大为背景,通过两代科大人的不同经历,反映了科大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留恋,对人生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首场演出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科大,学生通过各种生活,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启迪灵感创造了条件,更教给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力学与机械工程系的陈强、段志辉两同学说:“通过组织天文夏令营等活动,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合作和无私奉献,活动本身还锻炼了我们的组织能力,磨砺了意志。”“航模兴趣小组”的杨宗儒同学则通过动手实验产生了各种奇思妙想,他正盘算着如何将“机械鱼”应用到船上,制作一艘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有效避免事故的“鱼游船”。
  优良校风是学校品位与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集体荣誉感,约束师生的行为和习惯,对人生观、世界观和治学风格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科大在创建校园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展校风、班风、学风建设,首任校长郭沫若提出的“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学风,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弘扬,并逐步凝练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时代特点,这些已成为科大校园文化实质内核。
  来源:《安徽日报》200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