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网上主旋律—中国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之一

2013-08-30 16:46:05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汪家驷  方佛平  陈群

  电脑、网络、高新技术,人类正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将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延伸,积极探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育人机制,因势利导,从容应对网络挑战,注重针对性、实效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洒向校园的甘霖,润出一片新绿,催开万树繁花,呈现出蓬勃生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中国科技大学采访,师生们谈得最多的是上网,绿树掩映中的这所国内一流学府,处处显示出她的深邃、博大和不同凡响。这里的校园网得风气之先,早在1994年底就投入使用,当时与清华、北大等两家网站一起,成为国内少有的领头羊。截至目前,全校有3800台计算机联网,所有系、部、处、重点实验室全部上网,有32个子网;有学生个人主页645个,教师个人主页88个。九成教师和学生成为电子邮件用户。全校每天进入的电子邮件在1万封左右;全校每年到国外浏览访问的通信量超过5000M字节。
  网络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它的传播及其丰富性为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那流动的乾坤、缤纷的天地、多彩的信息,顷刻间和盘凸现在你的眼前。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你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也可以纵横驰骋,自由平等的发布信息、表达情感,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说,网络是人们借以展示自我、进行双向交流的场所。
  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困扰。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彻底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难以辨别是非的弱点,面对网上的负面信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有的学生对网络过分迷恋,排斥其它事物,对别的学科产生的无兴趣。而大学生们对网络的认同性普遍较高,科大校方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1%以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资源”,有88.3%的学生不经意间浏览过国外网络站点;58%的学生认为网上信息有时会对自己产生影响,88.5%的学生认为网上信息“部分可信”和“非常可信”。由此可见,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如果先进的思想不去主动地占领它,一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抢占网络前沿阵地

  网海浪涌。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化无序为有序,减少教育“盲点”,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校党委书记汤洪高说:“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大学校园,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培养?这个问题不能含糊。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的做法是:抓住时代特点,重视网络教育,有针对性地将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感召力和渗透力。课堂内外,网络上下,注重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矛盾、困惑。”以面向网络为重要的切入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取“灌输、引导、管理”的方式,建立网上宣传教育阵地,增强学生自身的的“免疫力”。
  说起网络,首先要提到BBS这个校园网上的电子公告牌,在通往大千世界的广阔空间里,它是一方坚如磐石的堡垒,也是科大人极为关注的精神家园。校方在上面设立了用于发布各类正面信息的科大资讯版块,还设立了新闻时事、素质教育、科技园、休闲娱乐等共13类约二百余个版块。自1996年运行以来共注册用户60058个,来访用户960万人次,平均一天有12400人次“登陆”。
  弘扬网上主旋律,让网络响彻主流、正面、正义之声,这是BBS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BBS热得烫手。比如,香港、澳门回归和国庆50周年大典等,校园BBS上转贴了大量背景材料,还对有关盛典的情况进行网上实况转播。师生们聚集到网上,开展热烈地讨论,倾诉一腔爱国情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将‘法轮功’赶出校园!”BBS早在1998年下半年就发出了强劲的声音。当时“法轮功”问题还没有彻底揭露出来,针对校园中少数人练习“法轮功”,广大师生在网上自发地对“法轮功”反科学行径进行抨击。
  BBS不回避热点难点,并针对大是大非的问题,经常在网上开展正面引导,加强沟通。前段时间,台湾“大选”及两岸关系问题以及朝韩首脑会晤等,都是网民关注的焦点,一些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学生因为了解过去,对抗美援朝等历史和我国台湾问题不同于朝韩关系的实质存在着模糊认识。

唱响网上主旋律

  学校及时将相关影视资料上载到网上,学生看后称赞道:这些记录片拍得真好,完全不像某些别有用心的宣传。
  在正面灌输的同时,科大党委主动出击,在互联网上开辟了WWW主页,以中英文版的形式及时将科大事业发展情况通过主页进行发布和更新。
  网上疏导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良好的氛围。学校通过BBS把握学生脉搏、进行双向交流,并在上面设立了16个《问题建议与答复》版块,教务、科研、生活、招生与就业等职能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意见箱。在科大校党委书记汤洪高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一份6月23日的《问题与建议摘编》,共8条,内容涉及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后勤等诸多方面。其中第一条就是建议实行严格的学分淘汰制。文中说:印度理工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在于其培养体制为五分之一的学生被淘汰。
  据校长办公室主任汪克强介绍:在BBS上设立“意见箱”,这在全国高校网络建设中为第一家。以前是各职能部门上网查询,予以答复反馈,但有些问题处理力度不够。从今年4月开始,由专人搜集BBS上的热点问题与建议,每周编一期简报,加大督办力度,并将结果发布在网络上。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了校内沟通,有利于化解矛盾,同时促进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将网上主旋律唱得有声有色,科大对校园网加强管理和监控,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学校网络中心自行研制开发了防火墙技术,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删除。在网络日常管理中,学校实行“版主负责制”,充分发挥版主对版块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了校园内信息传播的有序性。

将爱心和责任融进网络

  一群敢想敢说、思想活跃的青年学子在网上横冲直撞,不同的观点互相交锋,心中的烦恼需要排解。谁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谁为他们解疑释惑?
  冰糖、小胖、皮猴、大眼睛——当这些名字在校园网上闪现时,众网虫欢呼雀跃,立刻拉上他们却聊天室。他们或为班主任,或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因充满爱心,善于点拔,在网上名声大振,被誉为适应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
  网上被昵称为“冰糖”的钱若华老师在校学生处工作。她曾在网上发起了凝聚人间真情的“爱心活动”。那是1997年寒风乍起的日子,钱老师在BBS上写了一篇《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文章,讲述了科大一位湖北籍学生艰难的求学经历,从中折射出高校普遍存在的特困生现象。许多家境宽裕、不识愁滋味的同学被深深震撼了!经过网上一个多月的酝酿讨论,科大人自己的希望工程终于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师生们积极在网上开展校园募捐,举行爱心舞会、图书义卖等活动,筹集的“爱心款”先后为六十多位特困同学缓解了困难,并促成建立了十多对“1+1”联手帮助对子。当我们采访钱老师时,了解到“爱心行动”已有了令人欣喜的续篇。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已经筹集到二十二万元美元捐款,用于资助寒窗苦读的科大学子。第一届“爱心奖学金”于今年3月送到50位特困学生手中。而这些校友正是从因特网上得知“爱心行动”并积极予以响应的。
  “大眼睛”是数学系九六级班主任陈长松博士昵称。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是善于从身边小事入手,抓住一点一滴的机会进行渗透。去年合肥一家商场赞助科大400把“校园伞”,因学校人员流动大,归还不及时、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陈长松由此发起了素质教育与社会公德网上大讨论。有的学生进校后不思进取,认为熬到头了,陈老师狠抓学风建设,并就学好本领与谋职、报国等话题组织学生在网上各抒已见,使认识得到升华。
  “网络越来越深入学生中间,朝夕相伴,须臾不可少。由于网络上的身份具有隐蔽性,人们愿意说出真心话,这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极好的机遇。”校学工部的鹿明部长这样对记者说。鹿部长的电子信箱里塞满了学生发来的私人信件,他们向这位大姐姐一样的部长倾诉心头的迷茫、生活上的郁闷、感情上的挫折。一些连母亲都不愿告诉的事,女学生们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她也就满心地牵挂着这些有“网缘”的人,尽力地去关心、帮助,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熨贴、服人。
  在BBS上,师长作为网上大家庭的一员,“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触摸到了他们心理和思想的深度。这些都是在面对面的谈话中无法达到的。于是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变化之中把握主动,将拳拳爱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融进网络。
“这里是真情的桃源,稚嫩的幼苗能得到浇灌呵护,一片树叶也能找到多情的云彩。”当“冰糖”钱若华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谈论网络思想教育话题时,仿佛一本厚厚的书在我们面前打开,充满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来源:《安徽日报》2000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