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以创新推动跨越

2013-08-06 09:48:53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有5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二,这着实让众多名牌高校有些吃惊:地处经济并不太发达、交通也不便利,信息交流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都不占优势的安徽,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技大学一次又一次在科研上走在了前头?记者日前走进中国科大,探寻这些成就背后独特的办学之路。

理念 “我创新,故我在”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经常提到的两句话是:“我创新,故我在”,“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大的创新是深入骨髓里的一种内在冲动。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时摈弃理工分家的做法,强调科学与技术交叉,在交叉学科中寻觅重大机遇,到20世纪70年代末首创少年班、研究生院;从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与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到学科建设上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注重打造“精品”学科。中国科大在45年办学历程中,时时处处遵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模式。
       主管科技的王东进副校长说,我们的科学研究理念很清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三项任务。基础研究要研究国际前沿课题;高新技术研究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服务就是要通过与社会需求结合,把好的成果进行转化。
  任务明确了,在经费和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办?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只有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和财力,建设好开放公用研究设施,才有可能使学校成为肥沃的土壤,让原始创新的种子有条件生根、开花、结果,创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

优势 全院办校,所系合作

       中国科大从诞生起,就认识到科学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思想。这也是科大与其他大学的明显区别。
   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当年在北京办学时,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都分别兼任了科大的系主任,他们经常是上午给学生们上课,然后去研究所搞研究,下午又回到学校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是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典范。
       直到现在,院士、所长来学校兼任院长、系主任,在科大仍然是习以为常的事。科大信息学院院长龚惠兴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院士,作为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他主动把这方面的课题引到学校,引导学科发展。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其谁院士受聘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不久,双方就联合筹建开办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预计到9月,就会有第一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在国际上,也只有哈佛大学在去年才成立了这个系。这是研究所学术前沿优势和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完美结合的产物。
       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生在被培养过程中,不光是被动接受知识,还应该直接参与研究,感受作研究的思想方法,这是教学和科研两个资源的互补。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仅指教授既做科研又教书,还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培养中课堂学习与实验室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国科大非常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这是学校历来坚持的一条经验,学生很早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是在研究所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我们并不期望大学生人人都做科学家,但是一定要锻造他们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副校长程艺说。
       因此,现在科大很多学生即使不拿学分,也要在实验室呆着,他们认为这是锻炼自己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质的最好方式。

平台 面向全校 教研公用

       朱清时校长说,过去5年,学校在经费上有很大改善,但相比之下,仍不够充足,但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停止对科技成果的追求。不可否认的是,原始创新思想往往来自青年,而青年人却没有条件买大型设备。
       为此,中国科大在过去5年里,下大力气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集中财力购买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全校公用,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高分辨电镜,市场价格是80万至100万美金一台,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系都要用到。如果都去买,一方面买不起,另一方面即使买了,单独使用效率也不高。于是学校花钱买了两台,集中放在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专人管理,对全校师生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预约的院系已经填了厚厚的单子。据管理仪器的老师介绍,正是因为这个电镜几乎全天候运转,使全校所有相关专业的院系都在用。
       副校长侯建国说,为了把学校建成有利于所有原始创新的肥沃土壤,同时也促进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的模式,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4个公共实验中心,目前已拥有超过亿元的各类仪器设备150台套,这些设备都是相关领域急需且通用、而一般科研课题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这种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改变了过去大型设备重复购置的弊端,显著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以此为基地,也培养和稳定了一支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实验科学和技术队伍,为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先进的公共实验平台和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
       “深入接触导师,利用创新平台,获得第一手信息,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研究。”00级少年班学生陈辉说。
       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及其所发挥的巨大成效,也带动了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通过整合相关学科力量筹建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也是因为有了科研平台的支撑,中国科大的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项目等600多项,年度科研经费从1998年的1.59亿元增至2002年的3.1亿元。 (记者 黄蔚)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