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薪火相传播撒爱的种子

2015-10-26 10:24:10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连绵的黄土高坡上,格桑花精彩绽放。一年来,中科大8位支教队员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本报通讯员 刘爱华

  “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是阳光让天空染成蓝,是你让我第一次看到,沿着家乡的河可以到达的远方……”日前,一首致敬西部支教的原创歌曲《如果不是你》及MV正式发布。这是一首由中科大在校学生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原创歌曲,以支教队员和支教地学生互动演唱的方式,讲述了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共同成长的深情厚谊。

  “一年的支教工作,不仅帮助支教地的孩子们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如果不是你》及MV发布后,从宁夏海原完成一年支教工作的中科大第16届支教队的8名同学给李克强总理写信,汇报了支教的心得感悟,并随信呈上支教主题歌曲《如果不是你》MV。10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转呈的中科大支教队员的信上批示:“请转达对支教队员的问候”。总理的真情问候,既是对中科大支教队员的充分肯定,也点燃了他们薪火相传的热情。

  “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深秋的中科大校园,朝气蓬勃、热情似火。 “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寂寞的角落里蒲公英也会飞翔,是你让我第一次感到,所有幸福的人都会快乐分享。 ”伴随着《如果不是你》的优美旋律,记者见到了词曲作者——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博二学生赵若灿。 “其实这次创作,两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校园知名“音乐人”赵若灿笑言。

  两年前,赵若灿的妈妈去太行山区出差期间,与当地一户只有奶奶和孙女的人家结下深厚友谊。 “我们经常给那户家庭一些帮助,创作的种子应该是那时候就埋下了。今年初,老师找到我,希望能做一首反映支教生活的歌曲,并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创作就这样开始了。 ”赵若灿说,随着创作的深入,远在西部的支教故事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我的支教决定始于大一。 ”中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第16届队员蔡波说。2010年,还是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的蔡波,了解到学校芳草社“一帮一”启明星导航活动。 “一帮一”被称为“科大人自己的希望工程”,是中科大由支教和“三下乡”延伸出的对口帮扶活动。大一下学期开始,蔡波就用自己做家教挣的钱,对口资助宁夏海原的孩子,每年资助三四个,迄今已有十多个。 “在与孩子们的通信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困境,更想近距离地帮助他们,这也坚定了我要去支教的决心。 ”蔡波娓娓道来。

  支教队员周鹏的故事,则是一波两折。大四时周鹏曾报名去支教,但未被选中。然而,支教愿望并未在他心中熄灭。2013年,已读研二的周鹏再次申请。这次他如愿以偿,并作为中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第16届支教队的队长,带着7名队员奔赴宁夏海原。 “人的一生很短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周鹏说,“我把支教当成一份事业,支教那一年的经历,是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

  “一扇放飞心灵的窗口”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志愿服务、报效社会……17年来,中科大111名支教队员,行走在西部支教路上。 “志愿服务、报效社会”是李克强总理给他们的题词。镜头回到2011年,当时正当中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第13届队员出征之际,李克强总理在中科大视察时专门为他们题词。

  2013年,作为中科大支教团第15届队员的刘翼,前往宁夏兴仁中学支教一年。一年间,刘翼既有看到学生点滴进步后的豪情万丈,也有面对学生时无能为力的失望沮丧。然而,因为意识到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刘翼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到哪儿,我的一言一行始终代表中科大。 ”一次在宁夏海原县城的街道上,刘翼与学生同行,手中拿着的塑料袋一直没扔,直到找到垃圾桶。同行的学生甚是感叹:“老师就是有素质! ”“那一刻我很受触动,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细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刘翼说。

  “支教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不仅是教授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真善美。 ”第16届支教队员徐晶芝表示。在支教中,蔡波会尽量找机会给孩子讲述“外面的世界”,为海原二中初三学生做“大学、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报告。“开始只在一两个班讲授,后来每个班的班主任都来邀请。 ”为了做这些报告,蔡波花了两个月时间。“这种 ‘见识’教育投入小、回报大。 ”他认为,支教不能仅是狭义的课程教学,更应带给孩子一扇放飞心灵的窗口。

  “孩子的成长鼓舞着我”

  “谢谢你每天的成长,暖暖地鼓舞着我。 ”谈起支教歌曲《如果不是你》,蔡波对这句歌词印象最深。“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长,瞬间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

  2000年8月,作为第2届支教队的一员,23岁的杨锋来到宁夏海原县西安中学支教,有件事令他印象极为深刻: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了十几里路到学校找他,对他说:“非常谢谢老师!我这辈子第一次在家里听到了读书声,这是我孙子在读书。 ”“每当想到这些,我的血液中总会有激荡和悲怆。那一年的时光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支教结束后,杨锋回到学校深造,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现任中科大管理学院副院长,专攻决策分析、服务运作管理。

  几乎每个支教队员都与支教地的孩子保持长期联系。每个支教队员手里,都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礼物和写来的信件,礼物情深意重,信件读来常让人落泪。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对自我的历练。 ”如今回校攻读研究生的刘翼,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理想,他正在准备接下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周鹏则在支教的一年中学会了“包容”,作为南方人的他,决定硕士毕业后回到西部工作。蔡波则想继续读完博士,“那时,我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

  “每个梦想都应被尊重”

  从低矮平房到崭新瓦房,从瓦房到拥有先进教学设备的楼房……17年来,中科大一届届支教队员们见证着支教地的变化,也见证了一批批学生的成长。

  在采访过程中,支教队员们反复提到几个关键词——“眼界”“自信”“意识”。刘翼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支教队员们的内部交流会上,一位支教队员说,“对孩子们,我们给予更多的是启发。 ”毫无疑问,让支教地的孩子们拥有更多自信、更宽阔的“眼界”,已成为支教队员们的共识。

  在蔡波的班上,曾有个“问题学生”,逃课是常态。蔡波以朋友身份与他长谈了几次之后,这个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遵守课堂纪律并且认真学习,大家都很好奇他的转变。原来,通过谈话蔡波了解到学生想去学汽车修理技术,他就告诉学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大学,我支持你的想法,生活有无数种可能,只要勤恳踏实做事就行。 ”后来,这个男生在毕业后真的去学了汽修,有次他们在县城巧遇,看到少年脸上欢快的笑容,蔡波真心觉得当初的支持是对的。

  “知识改变命运,但读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梦想有千万种,但并无高贵卑贱之分,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应被尊重。 ”蔡波说,“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到实现梦想的方法。 ”

  支教队员们与支教地的学生在一起。 (资料图片)

  来源:安徽日报 201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