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精神大家谈

2013-08-22 09:43:55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李曙光

  还有2年科大就要迎来她建校50周年纪念。半个世纪是一个不算短的历史时期,是可以对新中国自己创办的高水平理工大学成功与否做出历史判断的时候,也是我们应该总结办学经验,为今后50年向国际一流大学奋进找准方向,动员力量,继往开来,实现新的发展的良好契机。在这个时刻开展“科大精神大家谈”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凝聚科大优秀精神力量,对办好科大和50周年校庆是非常好的活动。做为1960年就进校当学生,65年留校任教至今的老科大,我见证了科大的发展历程,也想谈谈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与科大同仁,学生,校友共同探讨这一命题。

  1、什么是科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科大优良的学风。科大自建校以来学风之好在国内高校可谓首屈一指,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我到科大后对我最大的精神冲击就是科大学生那种超出我想象的艰苦朴素作风和刻苦学习精神。很多南方农村同学只是扛着一个小木箱、一张凉席报到的。满校园里净是打赤脚,穿补丁衣服的同学。在饭厅里,同学排队打饭时都抓紧时间背单词,教学大楼更是昼夜灯火通明。看到这样的校风,我深为此感到庆幸,因为我不必担心自己的“寒酸”而可安心读书了。也正因此科大在北京就获得了“不要命的上科大”的美誉,这也是科大优良学风的最通俗注解。下迁合肥后,科大失去了很多在北京的优势,在物质、师资方面损失很大,但这种优良的学风继承下来了。科大人就是凭着一种不甘沦为地方院校的艰苦奋斗和在学术上追求卓越的精神使科大二次创业取得重要成就,使科大保持了全国重点大学前列的位置。最近20年来,我们接待的所有国外来访学者都对科大的良好学术氛围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学术报告不仅听众多,而且报告后提问、讨论热烈,不像在国内其它大学,报告后无人提问。最近,两个在美国大学读博的校友回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顺访北大和科大。他们在北大作学术报告时只有1名听众,而在科大报告,虽然是暑假,老师、研究生到场20-30人,而且报告后提问讨论热烈,使他们感触颇深。如果问全国许多优秀中学生能投奔到合肥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城市来上科大图的是什么?答案必是图科大良好的学风,因为在好的学风影响下他(她)可以安心读书,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扎实成才。科大毕业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普遍评价是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单纯,与人容易相处(贬义的说法是社会经验不足)。而这正是一个人在科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科大学生这种特点与科大学风的熏陶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以为奋斗、刻苦、钻研的作风是科大优良学风的第一条。丢掉这一条,丢到了“不要命的上科大”这一品牌,其他都成了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学生凭小聪明和“临阵磨枪”也能对付某种类型考试,但没有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凭小聪明而不付出艰苦努力,甚至毕生精力就能做出公认的成就的。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2、有理想,有追求是科大学生的精神特征。为什么科大学生能有那末一种自觉的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体会科大建校时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在校风建设上提出继承抗大传统起了很大作用。科大是科学院办得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尖端科学人才,科大被称为科学家的摇篮,学校也经常有老科学家来做治学报告,因此将来要做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就成了科大每个学生的人生目标。而且当时抗大传统的3大作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深入人心,抗大校歌与科大校歌成为我们集会常唱的两支歌曲。郭校长题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就是将抗大传统与科大培养目标相结合的产物。当时强调的“红”的核心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就是要培养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科学家。这正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理想教育,它使得科大学生成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了实现理想,继承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刻苦学习,就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在今天,我以为这种人生理想教育并不过时,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的年轻学子比我们那个时代有了更多的选择,治学,经商,从政,甚至出国。但是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在中国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也只有很少比部分年轻人才能获得在科大这类国家重点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较大多数同龄人享受了多得多的纳税人的钱接受教育。国家和人民在这少数青年上的投资是期望回报的,那就是希望他们成为人民需要的有用人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此,“红专并进”校训的落实处就是要培养科大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我们每个有幸成为科大学生的一员就应当树立为人民成才,将来队社会、对人民、对科学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理想,并为此理想而不懈追求。

  3、“理性、创新”是科大的灵魂。“理性”就是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追风,不搞虚假表面文章。 在前一时期全国高校刮起并校,扩招,贷款圈地风时,科大却提出“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就是科大理性作风的体现。“创新”就是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能打破常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办学之初提出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和“理实结合”方针;文革后创办“回炉班”、“少年班”,“零零班”,“研究生院”等若干全国首创教改措施都显现了科大人在办教育上的创新精神。理性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缺少理性的“创新”可能脱离实际而成冒进,蛮干;而缺少创新的“理性”就容易保守。这两者所以在科大能很好统一起来是因为科大有“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无“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之风。“务实”自然有“理性”;要“探索”自然要“创新”。但是,只有不存“哗众取宠”之心才能做到这一点。

  4、“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这里的“自由”是指学术空气自由,而非学校管理或教学纪律的松懈。如果把个别学生的上课迟到,随意旷课现象也视为科大自由的标志实为对科大精神的误解。科大教师队伍年轻但质素不低,因此这里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特别适于年轻人的成长。在我们这里无论老师之间,还是老师与同学之间为学术问题都可相互批评,但争学术而不争意气,常可争论的面红耳赤但不影响团结,目的是搞清问题而非争个人输赢。因此,争论非但不影响彼此关系,反而促进思考,得到启发。“开放”是在队伍上搞五湖四海,在学术上坚持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竞争,不关起门来称霸王,不搞“窝里斗”。科大建校之初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后来前三届毕业生留校较多,加上“回炉班”,教师队伍中科大自己培养的学生多了起来。但这些人后来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后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2年以上,把世界各发达国家不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思想带回了科大。每个留学归来的人都深切体会到这一留学经历对自己学术生涯打下的深深烙印。因此,改革开放后科大大批送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克服了科大留校生可能产生的近亲繁殖的弊端。这是一条值得记取的经验。最近几年我参加了学校人才引进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委员会工作,我见证了科大在引进人才,和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是坚持学术水平标准而不问出身的,决无搞“科大的科大”的倾向。在教学上我们早在80年代后期就在研究生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开展英文文献讨论课教学。在科研上,科大虽然体量小,但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数和在近年来每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选数都在国内名列前茅,它说明科大研究水准和眼界是高的,而网络科技文献浏览量全国第一,恰好说明了科大人积极了解国际科研动态的热忱和开放心态,这是取得如上成果的内在原因。

  上面谈到的是科大精神的正面优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把科大办的更好。毋庸回避的是科大人也有自己记得弱点。如谁也不服谁,难以整合成一支统一力量去承担国家的重大项目。这一弱点对我校工科发展危害最重,因为相对理科和基础研究而言,工程技术科学更需要团队作战的整体实力,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更需要在承担,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中锻炼,成长。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虚心向清华大学学习,克服自身弱点,科大才能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