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45年历史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为我国培养出一代代科技英才。
追溯其辉煌成就,无论是先进的办学思想,还是大批科技英才的涌现,都与我国一批大师级人物和著名科学家相联系。
这所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任校长即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技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此后历任校长、名誉校长有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周光召、朱清时等。任课教师更是群星灿烂。赵忠尧、钱学森、贝时璋、赵九章、武汝扬等人分别兼任各系主任和教师。仅在数学系,就有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龙”为学生上课,陈景润、王元等辅导学生毕业论文。
“我创新,故我在”
探索中国科大成功办学经验,发现它总是有着领先时代的办学理念。
例如,现代教育认为科学与技术不可分。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学校创办之初,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理科院校和工科院校是分家的。中国科大不然。当时严济慈、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参考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出科学应与技术结合。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把学校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的专业设置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如按照“两弹一星”需要设置系科,如把物理系改为技术物理系。
领风气之先的办学理念,为此后的中国科大教育工作者所继承,1978年以后,中国科大在全国首创少年班。尽管对于少年班的创办效果有各种说法,但不能不承认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据了解,中国科大办少年班几十年,已有1000多名学生从少年班走出,其中后来上到硕士、博士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已成为各领域人才骨干。其实,办少年班的意义最关键的是提出了超常人才教育理念。怎样给优秀拔尖人才提供条件脱颖而出,怎样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体制,这才是中国科大探索超常人才教育理念的核心。
中国科大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派遣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科研合作,开办不分学科的教改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硕博连读和双学位制,都是在创新办学理念下的尝试。
今天,科大人的创新理念在科研上不断闪现亮点。如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实验室,一批30多岁的教学科研骨干,针对当今科技发展学科交叉特点,主动将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整合渗透,形成交叉学科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以侯建国为首的创新群体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确定碳60单分子吸附取向、二维碳60分子畴的拓扑结构,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上并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国科技十大新闻。陈乾旺教授等在纳米材料多孔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稳定的肉眼可见的蓝光发射。前不久,他们又在二氧化碳逆转变成金刚石研究中取得突破,这项研究对探索天然金刚石形成机理有重要意义。今年5月,《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潘建伟教授为第一作者的题为《任意纠缠态纯化》论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喜欢,我选择”
学生高考进校,他们专业选择会受到家长、社会等因素影响,因而进校后可能发现选择的专业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会使他今后的学业受到极大影响。
中国科大现任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学生都有长处短处,培养人就是要把一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淋漓尽致。”
如何让人的长处充分发挥?中国科大的理念是,让学生做他想做的事情,只有他喜欢的专业,他才能做到更好,没有比让他学不喜欢的专业更痛苦的事情了。
在中国科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是个传统,如今,学校在这方面又加大力度。以今年为例,学校为全校升二年级的本科生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通过考试双向选择等方式,在这届学生中有206名选择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学生选择还包括自由选择进度,你只要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跳级等。
“不图大,只求强”
中国科大已经连续4年没有扩招。他们始终强调学生培养质量,走的是一条内涵发展道路。朱清时校长比喻说,国内高校有的要办成喜马拉雅山,而中国科大目标是要办成黄山。办学不在规模,而在质量。
中科院上百个研究所的院士、研究员不断把新的理念带到中国科大,“全院办学、所系结合”,使中国科大在国内高校中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科研上,中国科大不断出现创新性重大成果;每次增选院士,中国科大都占有相当比例;SCI论文在全国高校人均名列前茅;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深造在全国高校中人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校风上,中国科大学生继承老一辈著名科学家传统,严谨沉稳,追求卓越。由于地处合肥,条件不如一些发达城市高校,却也少了些浮躁之气,“学在科大”是社会上对该校校风的很好概括。
正是这样的办学理念,正是这些有利不利的主客观条件,使科大在实现老校长严济慈提出的“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目标中坚实地奋力前行。(记者 薛冬 李陈续)
来源:《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