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大精神反思“精英教育”——施蕴渝院士报告感想

2013-08-22 09:41:37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张张

  06年4月8日星期六,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契机举办的“科教报国50周年”——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的第一场,在校西区礼堂隆重举行。
  曾任生命科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施蕴渝教授为我们作了本场重要的报告会。
  会上,施教授回顾了科大建校近五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坎坷,也向我们讲述了老一辈科大人办学建校的艰辛。我们从伟大祖国的历史,科大的历史,科大人的历史,体会到了前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正是这种以责任、创新为源泉的力量,支持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大儿女们踊跃攀登科学的高峰,积极创造人类的奇迹,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立起来!
  正是出于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与思考,才让我有所感想,并写下了这些也许很不成熟的见解。

  也许大家都还记得,施教授曾在会上提到了我校的办学宗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换言之,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直属院校,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科技支柱。用施教授简练的概括就是——我们进行的是“精英教育”。我所要阐述的观点,即是有关于我校的精英教育的。
  何所谓“精英教育”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说明一下“精英”一词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精英”一词被解释为“出类拔萃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笼统与模糊的定义——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还是在所有方面出类拔萃?当然后者不太可能实现,但是有没有一些特质是一名“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优秀的人,必然要能使人们能对其人格产生敬仰才称其为“出类拔萃”,否则历史上颇多有能力者也不会因人格低下而落得骂名了。学校之所以提倡“科大精神”,之所以要我们学习领会“科大精神”,也正是要培养德智体均优异,尤其是精神上饱满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反之,一个精神,或者人格不健全的毕业生,我们甚至很难称其为“人”,这便是教育的失败了。
  那么哪些人格特性是必不可少的呢?我想可以通过一系列由小到大的事实来概括说明。

  古有“人不可冒相,海水不可斗量”之说,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这个相,指的是一个人的相貌,是天生的、遗传的或是因天灾人祸而无法改变的,并非指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衣着、个人卫生等外观。可惜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误用:
  有些同学由于个人习惯或其他问题,长期不洗澡、不洗衣裤(袜子),也许其本人并无觉得异样,但对于同寝室或者同班同学来说,无疑是难以忍受的,尤其当该同学还是位运动健将时……
  另有些同学,上完厕所老忘了“冲一冲”,不知道是因为感觉太舒畅而忘了,还是因为天生记忆力比较低。更有甚者不是忘了,而是嫌那个冲水的按钮脏。本人有幸见识过某高手用脚踹按钮,达到冲水之目的,惊叹之余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用手去碰那个按钮了……
  诸如此类还有用别人的洗衣机洗衣服啊,在走廊里乱倒垃圾啊,在楼里高声大呼啊,在走廊里打篮球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当然都是些小事了,但是中国还有句话,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一个人细节上的行为,我们便可判断他在其他事上所能有的反应。这些叫做个人素质,我们把它归结于一个人所受的基础教育,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反思与弥补的。

  再说一些关于集体的问题,有小集体也有大集体。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同学在大三甚至大二的本科生阶段就进入各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了,在我们生命学院尤其如此。这在某一方面当然是可喜的了,至少说明我们的同学积极进取。但是一个本科生进实验室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呢?这就不太好回答了,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但总体上,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时间还是有限的,也许并不能为一个实验室作出多大贡献。那么我们就要深究一下大家进入实验室的目的了。有些人说是为了锻炼自己——这很好,但是请注意是为“自己”。也有些人说是对这方面感兴趣,也许还能为实验室做点贡献——这更好,当然还请注意,很多人将来以实验室为跳板出国,他是不会告诉你这一目的的。
  我们生命学院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当然是个比较大的集体,但是我相信从老师到同学都希望把这个集体团结成一个大家庭。可是往往在进行班会时、举办集体活动时,会有些人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请假。当然不可否认绝大部分是因为真的有急事或身体不适,但是有些人从来未出现在集体活动中,甚至也未请假,这就比较奇怪了。尤其是像本学期初的一些事件,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我想学院的实验室招收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是为了作出科研成果,一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也应该以对实验室负责为前提,在不违反这一前提的情况下才能有其他收获。我想学院也不会同意:纯粹为了出国而提早进入实验室,是一种对实验室负责的行为吧?正如那些很少在集体活动中露面的同学,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行事以“我”为中心。这也许是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的进入,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具有了自由思想;可是我仍然以为,解放思想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忽略集体。

  最后我想谈谈科大出国的问题。可能又不少同学来科大,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出国,因为我们学校的高出国留学率在全国都是闻名的。也许有些同学在学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愿或被迫改变了志向,但是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出国深造。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国外在很多科学领域还远远领先于我们,出国学习他人之长处,回来为国出力,这是每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我又回想起施教授在报告会上所讲述的往事,其中提到科大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是怎样在国外发奋学习,又是怎样回来报效祖国的。也许没有这一批人,也就没有中科大的今天,没有祖国现在的繁荣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我们在追赶与先进世界的物质差距,却很少意识到在精神世界正在扩大的差距。
  想想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第一代科大留学生出国留洋之时,国内外生活条件差距多么大,可是老一辈科大人硬是一个不落的全部回到了祖国,为我们今天的建设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再对比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虽然不能否认仍与欧美有差距,但至少已远不是衣不暖食不饱之境况,而我们的留学生,却很少能再变成“海归”回国。“人往高处走”固然不错,谁不向往舒适安逸的生活?可一个人能不能克服自己贪图享乐的意念,能不能牢记祖国与人民,真是区别其优秀与否、高尚与否,是不是真正出类拔萃,是不是可以被称为“精英”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还会爱别的人”。同样,一个忘记祖国忘记人民的人,也很难想象会是一个优秀的人。也许一位贪图享受留学不归的人在学术上非常高超,但我们依然很难称其为“精英”,因为他甚至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资格。

  总结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我所指出的现象,都是自由主义导致的人格退化。被称之为“8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听着美国流行音乐长大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是,人与人的不同、我们所受基础教育的不同,使得有些人对自由主义盲目信仰,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我乐意”、“我舒服”,丝毫不顾及他人与集体。这样子的“人”,我知道一个很“出名”的,他就是——希特勒。
  西点军校有一句校训,我倒觉得这是西方文化中很可取的一点,那就是:责任,荣誉,国家。我个人对于“科大精神”的理解也是基于此之上的。我想我们的“精英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名“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