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精神常新

2013-08-22 09:33:26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丁毅信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这句话,在大学广为流传。有人认为,大师、大楼之外,还要加上大气,即大学精神。
  科大精神是历史的自然积淀,并在成长构建之中,用一句话来概括几代人、几万人半个世纪的努力,难度很大。但讨论科大精神,可以守望传统,畅想未来,凝聚人心。
  一、科大的独立精神
    关于科大精神,见仁见智,都有道理。我想补充一点:科大的独立精神。
  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应当是大学的最高准则。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的名门“独子”,脱胎科技,跻身教育,起点高,模式新,独立性强。办学方针举世独特,大家云集,盛极一时,阵容之强为中国大学罕见。数学系“三龙”并雄,不同学术观点联袂登台,自由争鸣,校史传为佳话并源远流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基础上实事求是。”郭沫若在1959年开学典礼上讲的这句话,也是对这种独立精神内涵的阐释。
  “文革”中科大迁入合肥,自立门户,“独在异乡为异客”,公子落难,饱尝艰辛。改革开放,绝处逢生,重新崛起。“十年不飞,十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自强,早熟,独立不盲从,敢为天下先,创下中国高等教育界一系列之“最”,国际上赢得“招风的大树”美名。80年代,教育改革,民主办学,为全国瞩目。当今高校盲目扩招,并校成灾,科大力行精英教育理念,不逢迎媚俗,不随波逐流。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唯其独立精神,使科大修炼了学术自由、治校民主、科学务实、开放包容、淡泊自守的底气,养成不服输、不唯上、不言弃的个性,始终肩负着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使命。
当然,这种“独立”精神也有负面影响,如地缘影响容易夜郎自大和本土化,血缘影响容易近亲繁殖,民主容易自由散漫,年轻容易忽略传统,重实用容易轻文化,等等。
  二、科大精神与集体记忆 
  大学精神抽象提炼是一回事,形象表达又是一回事。时下,编史修志、建校史馆成了大学校庆的一道风景。以史为鉴,修史育人,也是解读大学精神。但校史是官方档案的浓缩,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大学“旧事”、“老照片”一类校史故事蕴含的大学精神,形象直观,生气淋漓,可能更为人喜闻乐见。从故事、人物入手谈论大学,既怀想先贤,又充满情趣,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学世界便活了起来。
  大学精神和传统,除“正史”之外,教职员工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学生宿舍熄灯后的卧淡神聊,口耳相传的人物故事,就像民间文学一样流传生长。这些积累下来的故事是“口述历史”。多年后同学聚会,课堂内容很少记得,有趣的人和事却难忘怀。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回忆当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学,所讲的《说文解字》一句也记不清,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
  学生在大学里,既读书也读人,还受风气熏陶和精神浸染。因此,搜集整理学校人物、历史和故事,保存集体记忆,传播校史文化,应当是弘扬科大精神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三、科大精神常新
  校训是主校者对未来的期望,是一所大学张扬个性的符号和标识之一。依我一孔之见,如果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校风,将严济慈1988年为学校题词“创环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作为校训,可能更为贴近。严济慈这句话言简意赅,有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高远意境和雄浑气概,切合科大的独立精神。
  大学精神是多元的,不可能固化不变,它同这所大学的经历、地理、人文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在历史中养成。只要学校存在,它就处于培育和更新过程之中。 因此说,科大精神常新,培育科大精神是每个科大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