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大

2013-08-21 10:18:05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姚新
2008年5月26日

       感受科大谢谢唐书记的介绍。唐书记让我来做这个报告,这种报告我从来没做过,而且,“科教报国五十年”,题目非常非常大。为了照顾我,他出了一个比较小的题目——《感受科大》。下面我来讲讲当年我在科大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我先讲几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当初考大学,印象比较深。粉碎“四人帮”以后,78年3月份,我们到了合肥,来到中国科大。那时候,邓小平曾经表示,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到了合肥以后,从汽车上看见,这汽车怎么一站一站的往前奔,城里都穿过去了,怎么还往前走呢?会不会走错了?一直向前走,走到像是农村的地方,停下来,说这就是科大。下来以后就发现,田园风光非常好,和国外的大学一样。国外的大学喜欢建在乡村里,中国科大也在“乡村”里,多好啊!进校园一看,只见两个小湖,而且是非常漂亮,跟现在一样,现在可能更漂亮。

       我们入学的时候,当时是住在图书馆的楼上,原因是学校当时还没有那么多房子,来了之后没地方住,只好住在图书馆靠近二教的这边。也许当时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我们住图书馆这边,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学习上。老师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这个话,我是事后猜的。大家看校史都知道,一些非常非常优秀的人才,都来到过科大。我忘了是哪一年,科大收了十多个全国高考状元。

       科大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科大,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思想特别开放,敢想敢做。少年班是就是77年由科大首创的。

       第二个故事,科大当时招的一个学生叫史丰收,大家听说过吗?他有什么专长呢?他会速算,当时在科大作了很多表演,给他两个数,不管是多少位,7位或8位相乘,你在黑板上写,把问题写完,他就算出结果来了。尽管他那个算法现在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当时很了不起。当时科大就有这个勇气,觉得这是一个人才,就破格录取他了。或许他没参加过高考。大家想一想,全国各地多少个大学,他们敢吗?尤其是名牌大学,他们恐怕拍不了这个板。招来以后,他的成绩并不太好,其实他真正的数学底子还是比较薄的,学校又专门给他辅导,对他十分关心,希望他在这方面有所收获。

       第三个例子,就是段元星。此前,他在农村做民办教师。那时候,他用肉眼和自己土制的一些工具去看星星,观察到新星就向天文台报告。这件事让科大知道了,马上破格招进来了。

       我为什么说这两个例子呢,就是说办教育办教学的思路,科大总是敢想敢干,并不是说人人都要考第一名,分数虽然很重要,因为它描述了一个人的部分学术能力,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考试比不过另外一个人而丧失信心。各人有各人的特长,每种特长都很宝贵。在那个年代,科大在当时做过一系列这样破格的事情。当初科大是五年制,一进来大家开始学基础课,当时我们学数学有一年半,学生的数学基础都非常好,还学了物理、光学、化学等。我们真正学计算机,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的。由于科大是五年制,而且国家规定,五年毕业生的待遇和四年毕业生的一样。科大采取了灵活措施,允许四年级学生考研,考上就让毕业。结果81年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往外考,走了一大批学生。没考上的,上完一年以后再考,就成了两次考研的机会了,这是科大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和灵活之处。

       我上学还得到过什么“好处”呢?当初上学的时候,头半年在少年班是所有人在一起上课,开的课也比较少,就是物理课、数学课,数学课也就是学一些基础的,没有学微积分,倒是做了不少各式各样的数学竞赛题。大家都在比。老师认真地教,学生在下面拼命地学。
现在,有的学校怕学生玩游戏,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也好玩,只不过玩的是数学“游戏”。我在少年班上了半年,分班后到了78级。我们分到78级的时候,正好和78级少年班合到一块。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科大的很多老师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记得当初在我们系教微机原理的赵振西老师问我:毕业以后你想干什么,要不要继续学习?要是出来找工作,你想干什么?当时我对将来毫无想法。他讲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年轻人,你现在要是没有一点想法将来想干什么,你将来是要吃亏的!你干什么都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读书考研究生也可以(当然他没有说创业,当时没有这个说法。我想现在会说想去创业也行。),但是你一定得有个想法。有想法和没想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毕业后干什么。当时我们主要是想多学知识,有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考研究生考哪里呢?一定要考好地方啊。当时说的好地方,就是比较重视研究的地方。那个时候,十有八九就是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赵振西老师说,中科院是国家做科研最好的地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科大是一个理科为主的学校,虽然是理工科,但是理科是强项,工科是弱项,我想现在也是理科相对来说强一点,工科相对来说弱一些,你如果想做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你都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拼起来的,你这个研究做不下去。所以,他当初就鼓励一些愿意做科研的学生到工科所去,他大力推荐我去考华北计算所。

       大家现在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华北计算所。华北计算所是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是做专用计算机的千人大所。这一去就发现,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说大的方面就是真正体会到了“文革”的时候经常说的苏修美帝卡我们的脖子,到了所里以后我才体会到,稍微好一点的计算机都是国外禁运的。当初我参加的项目是关于仿制国外某大型机,另外有个小组是仿制国外某小型机。怎么仿制呢?就是从源代码开始读,通过反汇编一点一点地啃指令集和体系结构。直到消化了解。虽然我没有具体做板子,但是在十五所的学习真是收益匪浅。所以,我也给同学们建议,如果大家做研究,不妨想一想,哪个地方是做大工程的?读完硕士3年做大工程,将来回来做理论、读博士都可以,你去做3年工程一定受益匪浅。做工程的时候一定要有好奇心在里面,因为做工程必须非常非常地仔细。做研究的时候我也有一些体会。第一步是要深入调研,就是看看人家做到什么程度。写综述报告有学问,综述报告(Survey)和评论(Review)有一个根本的区别,Survey有点像中国古话说的“人云亦云”,Review有根本不同,中文翻译为“评论”,里面有自己的评论加进去。我经常跟同学说,读书一定要读进去。书本上的知识一般总能读懂的,白纸黑字,读一遍没感觉,读两遍,不懂读三遍,一定会懂。难的是什么呢?你读不到的是什么呢?你读不到的是这些文章背后的辛酸苦辣。打一个比较牵强附会的比方,大家现在在高中就会微积分,但是你把这个时间往回算算,你得是个牛顿,是个莱布尼茨,你才知道什么是微积分呢,你这样一想,哇,我是个新时代的牛顿,很厉害。但你想没想过,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牛顿,你会不会发明微积分?现在是老师教你,教你极限的概念,教你微分的概念,然后告诉你微分和导数是怎么回事。那你想想,牛顿是大科学家,他的老师可没教他微积分。他搞通微积分是很不容易的,而你却很容易学懂。为什么?读文章时最有用的东西就是去慢慢体会作者在文章背后的想法。其实这个学习方法也不是我发明的,很多老师都提到这个问题,当初老师给77级少年班学生做讲座的时候,就曾经启发过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获取知识有极大的乐趣,一有什么新文章,就拿来读。但是比较少会停下来想想,作者写这点东西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想得出来吗?如果读书读文章能想到作者是怎么得到这个想法的,那可是读进去了。从很大意义上说,学习知识是容易的,但要发明新知识并不容易。我们要敢想,为什么人家能想到这个东西,我为什么不能想到?科大学生在思考问题这方面很有长处。这个是科大学生特有的,应该大力发扬。

       科大地处合肥,天时地利人和中,地利没有,交通不便。虽然大家都喜欢田园风光,但毕竟交通不便。大家不要笑这个田园风光,大家想想,世界上有名的大学,是在大城市里的多还是在小城市的多?美国的大学我不太熟,英国的大学,牛津剑桥都不在大城市,离大城市还很远。你想想几百年前他们建校的时候是什么样?城市这个东西大家一定要两方面地看,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人说科大在走下坡路,这个东西也要一分为二,实际上我还是花了一点时间去理解这个问题。一个学校是好是差应该怎么看,标准极难定。一个比较时髦的办法就是查排名。后来我花了一点时间到网上去看,国外看中国的网站比较慢,所以我就查国外的报纸网站。

       英国著名报纸The Times每年对全世界的最佳大学打分,他们的排名从04年开始都放在网上,大家可以看看04、05、06、07年的排名,这个比较有意思。大家知道有名的大学都在这里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也在里面。04年的时候,中国有5所大学在世界综合排名的前200名里,北大是17名,清华是62名,科大是154,南大是192;到了05年,北大是15,清华是62,复旦是72,科大是93,南大是150,上海交大是169;到了06年,北大是14,清华是28,复旦是116,科大是165,上海交大是179,南大是180;到了07年,北大是36,清华是40,复旦是85,南大是125,科大是155,上海交大是163。这个排名表有个好处,它把统计数据都给你列出来,你的师生比例,外国学生的人数,平均发表文章的数目,还有图书馆的藏书、学校经费等。哪一个指标和科研关系最密切呢?那应该是文章引用数吧,发表文章每年都应有一个指标,即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从04到07,除了04这一年以外,以人均被引用次数为标准,科大一直是中国的领头羊。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启发,就是说大家在看排名的时候,和读文章一样,一定要读进去。读进去才能知道真正的事实。大家来到了科大,花了时间,你总想学到点什么东西吧?大家在科大学习的时间,一定是要尽量从老师和学校环境里面多吸取营养,在科研能力方面尽量提高。你写出来的论文大家要愿意看。

       科大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很少有学校有,如果其他学校有,也不见得能大规模地展开。科大本科三年级以后,进入大学生研究计划,这是个非常好的计划。这个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在大环境下可以提高理论、科研的能力。第二可以改善人和人的交际关系。我不是要鼓吹大家去搞关系,但是大家不懂得搞关系也不行啊,我说的是正当的关系,学术的关系,大学生加入到科研小组,要和老师交流,也要和一些硕士生、博士生交流,你的关系一定要处的好,这是一个除学术以外要学习到的。第三个好处,大家有一部分还是想出国深造,在国外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推荐信,找谁写推荐信?一般是毕业设计的老师或者教过你的老师。你想想看,除了毕业设计的老师写推荐信,谁还给你写呢?推荐信要把被推荐人整体地展现出来,你的任课老师对你了解并没有那么详细,你要是加入一些大学生研究计划,真正做得好的话,跟老师的关系好,你又多了一个支持你给你说话和给你写推荐信的人,而且这个人说话非常有利。第四大好处,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一开始比较难,但大家科研做得好,真正钻进去了以后,它也不是特别难的事,你越早进入大学生科学研究,就有可能越早得到发表文章的机会。你想想看,如果你要进一步深造,无论是到国外申请,或者到国内好的单位,你要是有文章,那是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的,是非常强的证明,说明你这个人做研究有潜力。

       我这样说,也不是鼓励大家死读书,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是好玩的,在大三的时候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天天去打篮球,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我在科大读的博士生,博士生的时候我又进球队,一样的喜欢运动。所以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天天学习,学习的期间应该是为你将来的前途做准备。无论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在校期间都应该多做准备。即使你想创业,你上大学的时候也应该做点准备啊。你就得琢磨办什么公司,培养自己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只要你把时间处理得好,大学生活都应很愉快。大家学习好并不耽误玩,要学得好也玩得好。玩也不是瞎玩,要有目的性地玩。

       最后,我想说另外一件事。我现在在科大有个实验室,我在带博士生。很多国内的学生和老师说,现在国内外差距在软件上,不是在硬件上。软件一部分就是学生本身,有些学生心比较花,对花花世界的吸引力不能抗拒,在学习上钻不进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可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科大的学生仍是那么刻苦用功。我这个实验室是04年初建成,叫做自然计算与应用实验室,04年开始收学生。我这个实验室不是什么重点实验室,甚至连学校的重点都不是。可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室,到05年的时候,我们实验室的学生已发表了1篇文章;到06年的时候,发表了10篇文章;到07年的时候,我们发表了19篇文章; 08年迄今发表了13篇文章。这些文章99%都是以学生为主发的。这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和信心,科大学生的能力没有变,他们还是一流的!去年,我们有博一的学生参加国际学术年会,到新加坡去,两个学生投稿以后,都拿到了奖励基金去开会;08年,这个年会在香港开,我们有4位学生拿到这个奖励基金去开会。明年这个会在挪威开,我对学生说,你们要上挪威的话就得再加把劲。最后,我要感谢科大的培养。

       90年,我到澳大利亚去做博士后,实际上当时科大对我是非常照顾,给了一个公派名额,但我没用。去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我实验室的副主任就对我说,你拿到这个博士后职位很幸运,因为我们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总竞争不过应用数学、物理和系统工程那些人。这次多亏核物理系的系主任刚刚去访问过科大,对科大印象很好。他说合肥这个学校我去过,很好的大学。这句话很帮忙,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澳洲的名教授。在评审会上肯定科大的水平说话有分量。我得感谢科大。今年4月,我到台湾,其中有一站在新竹的交大做讲座,主持讲座的教授说,中国科大我听说过,我在哈佛读PhD时,几个成绩比我好的都来自中国科大。科大在国外认可的相对来说比国内要更多一些,我希望今后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尽量往国际水平上走,不要在国内与他人比,这对你自己一定会有好处,对你将来会有好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