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谢毅:做科研需要一份洒脱

2015-03-30 16:44:04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北京时间3月19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荣获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第十七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本届亚太地区的唯一获奖人,也是自1998年该奖项设立以来第四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女性。

  谢毅的获奖理由是: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能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评委会指出,包括谢毅在内的5位获奖者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深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谈及获奖感受,这位女科学家谦逊地表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对我个人和我的研究组的肯定。我深知每个奖项都不仅仅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期望,激励我继续从事出色的研究工作。” 

  【谢毅小传】

  1967年出生于安徽,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10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长江特聘教授;2004年1月—2009年12月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2009年1月—2013年11月担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合肥一家化工厂当助理工程师在工厂的4年不是浪费,“锻炼了我注重细节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勇气”

  如今在固体化学领域斩获颇丰的谢毅,真正确认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是在大四。

  “在大学的前三年,我并不确定是否喜欢化学。”谢毅回忆,高中时,她最喜欢物理,还得过全校竞赛的第一名,但高考时意外失利,化学却考得特别好,被录取到厦门大学化学系。“记得大四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我们展示出原子不同排列构造出的美妙的固体晶体结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化学的魅力。这些美妙的晶体结构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从此决定一生投身科研工作。”

  1988年,谢毅大学毕业。在统一分配工作的年代,她并没有机会直接走上科研之路,而是被分配到合肥的一家化工厂当助理工程师。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正好赶上了工厂的一件大事——新成立的分厂上马新产品,要筹备3个分析化验室。从化验室的整体设计、仪器购置,到原料、中间物和最终产品的质检标准制订,以及对37位分析技工的培训,这些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都落在年仅21岁的谢毅身上。

  谢毅并没有把在工厂的4年当作是一种时间的浪费:“那段时光是我第一次独当一面去做一项系统、复杂又责任重大的工作,锻炼了我注重细节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分厂正式建成投产之后,谢毅的生活归于日复一日的生产和质检,这让谢毅想重返校园,继续自己的科研梦。她报考了中科大应用化学系,成为钱逸泰院士的弟子,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科研之路。

  两年里她的课题组没有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她给自己和学生们减压:“别人运气好吃肉,咱们就啃骨头”

  在谢毅的科研“图谱”上,有两次非常清晰的转型。

  将溶剂热合成技术发展成制备Ⅲ—Ⅴ族非氧化物的方法,是谢毅的博士论文选题,有关成果于199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谢毅是第一作者。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入选了无机专业教科书,还获得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迄今在无机合成领域,溶剂热合成仍然是重要的固体合成方法。

  之后,谢毅继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她敏锐地洞察到,当时学界对无机材料结构的探索往往很难建立在清晰的原子分子层次上。

  谢毅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另辟蹊径,注重从固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从物质的内在特征结构为导向来控制它们的生长,同时建立和发展了系列结合特征晶体结构和特征模板导向的二元协同策略来构筑三维组装结构。这些工作后来获得了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次转型之后,谢毅和她的小组遭遇了研究上的瓶颈。

  从2007到2008年,她的课题组没有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学生们都有些泄气,而这位女掌舵人却没有乱了阵脚,她一方面分析原因,另一方面幽默地给自己和学生们减压:“别人运气好吃肉,咱们就啃骨头呗。”鼓励研究生们耐住寂寞,把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2008年下半年,谢毅带领着她的团队开始了第二次转型,这次她把目光投向了固体化学中更重要、难度更大的电、声调控方面。她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系列二维超薄半导体这类新型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的潜力。凭借这些工作,谢毅小组成为目前国际上在该领域持续活跃的几个主要研究小组之一,她也因此荣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做科研需要一份洒脱,特别是不顺利的时候。”谢毅说,“在科研路上,一定要有不屈的韧劲、坚持的毅力和开阔的胸怀。”

  荣誉和称号仅仅是从事科研过程中所收获的“副产品”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做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的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得主……在谢毅心中,这些荣誉和称号只是从事科研过程中收获的“副产品”。

  “荣誉对我来说,是鞭策和鼓励,更是新的起点。”谢毅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冷静,“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做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十几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课堂上,她特别注重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

  谢毅严谨认真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弟子。“每天早晨7点,谢老师就来办公室工作了。她思维活跃,对科研的敏感度高,随时有新想法就找学生来讨论。她总是会替学生考虑很多,为学生做科研创造条件,帮学生解决后顾之忧。”说到与导师的相处,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特任教授吴长征很是动容。

  谢毅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目前,有14位在国内高校晋升为教授,包括2名“基金委优青”、1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和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谈及未来,谢毅思路明晰:“过去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电声调制实现一些能源转换材料的效率提高。目前,对太阳能的有效使用已被视为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依赖、降低污染的最重要方式。因此,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转换材料,带给人类一个更好的未来。”(曾皓 赵永新 )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3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