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潘建伟委员:抓住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突破新机遇

2015-03-10 09:07:46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蔡敏 徐扬 李来房)“量子信息科技给了中国一个伟大机遇——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迈向未来信息技术的领跑者。”政协委员、中科大副校长潘建伟说。

  中国正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加紧建设世界最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工程——“京沪干线”,并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

  潘建伟院士是中国顶级量子专家。两会召开之际,他和同事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

  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将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公布了这一成果。

  潘建伟说,“京沪干线”计划2016年交付使用,中国还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届时中国将率先建成“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

  这是互联网改变中国之后可以预期的另一场技术革命,也是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最好注脚。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可确保两地间密钥分配的绝对安全,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的无条件安全通信方式。在国家安全、金融、检测等领域有着重大应用价值和前景。

  潘建伟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的行业正经历残酷严冬,但技术创新必将引领中国经济在未来10到20年迈向健康增长的“升级版”。

  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从白手起家搞研究到十年追到世界领先,国家对前沿科技的重视和果断决策部署是重要原因。

  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院引进人才的“百人计划”感召下回国,开始在中科大组建实验室和团队。

  “我记忆犹新的是,中科院当时批准了600万元支持我的量子科研项目,在当时算是一笔大投资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起步。”潘建伟说。

  “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那时,我的导师塞林格教授一直在与欧洲航天局商讨空间量子通信计划,但由于欧洲决策机制的缓慢而至今未果。”潘建伟说。

  2009年,中科大发起组建安徽量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型企业。

  3年后,安徽量通公司在合肥市建成国际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节点数达到46个,远超此前国际上已有的同类网络。这个网络建成三年来运行良好,通信正确率达到99.6%,超过了目前国内移动通信水平。

  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内,量子保密通信有望走向大规模应用,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国防军事、生物特征传输和智能传输系统等领域大显身手,带动元器件等上下产业链发展,未来市场空间远超千亿元。

  量子通信产业的进展对正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历艰难转型调整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新亮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通过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下一轮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参与采写记者: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