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张亚勤:站在IT巅峰的山西才子

2013-08-19 11:18:29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幸运的“神童”

       很多人把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列为一个时代“中国梦”的代表人物——70年代的“神童”、80时代“出国留学”、90年代“回国创业”、新世纪的“IT精英”……张亚勤演绎了一个中国版的“Self Made Hero(自我成就)传奇。

       1966年,张亚勤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几乎过目不忘的他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多次跳级,11岁便读到了初三。1978年,12岁的张亚勤以数学满分的成绩通过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

       这一年,由于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被称为“科学的春天”,而张亚勤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成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神童班”,这88个“神童”也成为了“时代偶像”。

       1986,硕士毕业的张亚勤选择了一条与其他“神童”不同的道路,远赴美国,来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仅仅三年时间,他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他的博士论文也成为了华盛顿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的博士论文,当时张亚勤只有23岁。

       毕业之后,张亚勤先后在美国两个著名的实验室工作。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这是全世界电气和电子研究领域最高的学术荣誉,而这也使得张亚勤成为了IEEE一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但是,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张亚勤都很不愿意别人给自己带上“神童”的标签,每次当媒体问到关于“神童”的问题,张亚勤都会轻描淡写带过,“只是比较幸运。”他说。

       张亚勤人生轨迹在1998年底再一次发生转折,这一切始于时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李开复的一通电话。李开复透露了微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院的意愿,并表示希望张亚勤能回国一起创业。

       几乎没有太多的考虑,甚至没有问报酬,张亚勤便卖掉了美国的房子、车子,举家回国,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第二年7月,34岁的张亚勤开始出任MSRA的院长兼首席科学家。2004年,张亚勤晋升为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张到了今天的3000多人。今天的微软中国已经逐渐成为除在美国本土外,职能最全、人数最多的研发机构。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统计,微软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IT产业的贡献额已经超过了1500亿人民币,占到整个中国IT产业总贡献额的三分之一。

       目前,张亚勤不仅是微软公司里级别最高的华人,也是微软智囊团的核心成员。比尔·盖茨更是十分赏识张亚勤,在微软内部有“拜师”、“结对子”的传统,而张亚勤的导师正是盖茨,而在盖茨从微软退休的告别晚宴上,唯一邀请的华人就是张亚勤。

       尽管已经转身为企业高管,但张亚勤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成功依然无法忽略。到目前为止,张亚勤已经在世界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其他杂志发表200多篇,还拥有美国专利60多个,这些都是很多同行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数字。

      中国创新投入比例太低

      金融危机风暴渐息,如何“重振增长”成为了整个经济界毫无悬念的核心命题。而张亚勤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危机时刻,见效慢、风险大的研发似乎是首先会被“DELAY(延后)”的事项,但是,张亚勤却认为“危机才是最好的时候、最需要的时候”。

       张亚勤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很多年,我们都是在跟着西方国家走,但是现在很多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开始加入创新者的行列。”

      他说,“中国的国力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是开始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时候了。”张亚勤一再强调“软实力”,“过去我们更多靠的是制造,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实现真正的持续增长,单靠这个是不够的。”他将其称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根据国家发改委透露的信息,在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中,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入是1600亿,比例为4%。张亚勤认为,我国对于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目前还是“比例太低”。“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中央投资资金放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领域,来改变我们的产业架构。”张亚勤说。

       他认为企业层面也存在问题。“现在大部分企业还是相对比较短视,有些急功近利,总是看下个季度怎么样、一两年怎么样。这主要是因为小企业、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资金,而一些大企业、国有企业拥有垄断性资源,缺乏创新的动力。”张亚勤说,“总体来讲,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长率在全球都是最高的,但是绝对数还是低。”

       张亚勤认为IT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的复苏和重振过程中,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IT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包含如硬件业务、软件业务、互联网业务、移动业务等等,而且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自身产业,更对整个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比如,它会推动传统产业,帮助它们提高生产、管理和运营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一些新的增长机会。”

       在中国打造微软创新基地

       张亚勤并不否认,微软从整体上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今年微软全球的研发投入是95亿美金,比去年高15%,中国区也在加大投入。危机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会加大在一些革新产品上的投入。”他说,“中国不仅只是一个大的市场,也会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创新基地。”

       张亚勤还透露,微软近期的技术创新将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三个产业的融合,即PC、互联网和移动产业的融合,“移动互联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他说。第二个就是“云和端”,云是指互联网,端是指各种不同的智能的设备,两者叠加实现“端屏”的融合,即手机的屏幕、电视的屏幕和PC的屏幕的融合。三是推进IT创新的全球化,“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重要的创新基地,而过去微软的创新更多问世于美国和欧洲。”

       但实际上,对于微软这只巨鳄,相对于金融危机,更大挑战更有可能来自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很多的竞争,这是个好事,比如在云计算、移动平台、非PC的平台等方面。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正在走向‘云+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而微软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也希望成为技术方面、产业方面的领导者。”张亚勤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02-01  /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