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但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问题日显突出。而记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集中资源建设的理化科学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为每年500多个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1000余篇SCI、EI论文的发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已经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总装备部”。
开放共享的“大平台”
“高水平的前沿研究离不开尖端科研设备的支持,而这样的设备往往耗资巨大,单个课题组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为每个课题组单独购买这些尖端设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课题组也相对缺乏对这些尖端科研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利用。这是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
为此,从2000年开始,中国科大决定集中资源兴建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的公共实验中心,购置一些各学科急需、通用而分散购置又不经济的大中型实验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逐步建立起条件优良、功能配套、管理规范、先进高效的资源公用共享系统,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
“当时正是‘985工程’一期建设时期,我们没有拿国家重点建设经费‘撒胡椒面’,而是拿出8000万元建设了四个公共实验中心,出发点就是希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张淑林说。
在该校《公共实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记者注意到,第一章第一条就是“提高公共实验中心的综合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学校要求各中心必须面向校内外师生全面开放,打破高校、学院、专业的壁垒,全力满足各专业、各行业的实验需求,以此提升本中心服务科研和区域发展的社会效益。”中国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说。
截至目前,该校已建成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超级计算、微纳研究与制造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280余台(套),各类仪器总价值约3.5亿元人民币。
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
据了解,该校对六大中心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对各分中心的资产、人员、发展规划、运行服务等进行统一管理,相关学院受学校委托协助管理,各分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专家组领导下的分中心主任负责制。
在公共平台建设最核心的环节——设备采购上,校方把自主权下放给各分中心。分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和相关学科教授组成,在前期广泛征询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中心的仪器购置、规划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报学校核准。平均每2—3年召开一次会议,及时跟进科研工作者对设备的具体需求。
“在此前提下,各分中心有各自的管理运行制度。”鲁非介绍说,“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这种模式使各个分中心依托所在学院的学科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是该校最早成立的公共实验中心之一,现有仪器涵盖了对物质结构形貌表征、谱学表征、成分分析和物性测量的多个领域,并已形成完善的管理及功能架构。中心提供便捷的测试服务,学生在实验室或宿舍就可预约实验和接收实验结果;通过讲座、上机培训、对竞赛提供仪器技术支持、多媒体课件、网站等提升学生实验科学的兴趣和实验技能;通过建立稳定的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技术人员对仪器功能进行拓展和性能提升,鼓励年轻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的相关技术交流和培训,定期组织实验技术研讨;在服务社会方面,中心可出具公证数据,从接样、副样保存、测试条件确认、检测、校对及报告签发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在师生心中是“高大上”的代表,其主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仪器测试中心共有1100多平米的使用面积,全透明玻璃格局,清爽明净,配备了高端的空气净化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千万元。
“我们的‘透明’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还体现在自主研发了智能化、信息化的实验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实现对中心的‘透明化’管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兵说,这套管理系统记录了丰富信息,具备用户管理、预约、计费管理、仪器管理、生成统计报表、重要事件管理等六大功能,使中心的整个管理流程顺畅而高效。
用设备就要发挥最大效用
中国科大教授俞书宏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他的多篇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学术媒体选为研究亮点或封面论文、热点论文。2012年,俞书宏研究组关于“合成哑铃状纳米异质结构”的一项重要研究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他说:“工程实验中心龚明老师对透射电镜技术的优化,使我们实现了对纳米尺度研究对象的元素分布位置的准确表征。”
在长期实践中,龚明发现:“现有的场发射透射电镜和小靶面能谱仪系统中,其能谱图像空间分辨率一般只能达到100纳米左右,限制了对纳米材料成分像的精确表征,国外通过引入昂贵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成本很高!”他反复思索,通过研究不同光路下各种工作参数对电子束束斑尺寸和束流大小的影响,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将透射电镜中小靶面能谱仪元素成分像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将近2个量级,使纳米离子组装体、纳米异质结等成分像精确表征成为可能。
“龚明对科研仪器的钻研精神是我们所鼓励和提倡的。”鲁非表示,“一个优秀的公共平台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对仪器的管理,更多的创新在于对仪器功能的拓展和开发,帮助科研工作者解决实验过程中各种具体的‘疑难杂症’。”
“专业化的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仪器及硬件上,更应该体现在队伍的建设上。”张淑林介绍说,该校将公共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纳入专门的“支撑”队伍建设,为他们量身打造专门的评价体系,单独对其职称与业绩进行考核,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仪器设备性能开发基金,激励他们专注于对仪器的性能拓展和功能开发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目前公共实验中心已拥有专职技术人员126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5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到62%。
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使得科大的公共实验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测试样本、解析样本数据和结果、提供仪器使用的培训指导等多样化专业服务。“当今学科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各种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使科研对公共平台的依赖性更大。可以说,几乎我的每项研究都离不开学校的公共实验平台。”俞书宏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在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看到,这里有两台市场价格分别为80万和230万美元的高分辨率电镜,预约使用单堆起了厚厚的一沓儿。管理仪器的老师介绍说,这两台设备几乎全天候运转,全校所有相关专业的院系都在用,“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就是要发挥最大效用!”
不仅如此,公共实验中心对该校研究生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近五年来,中国科大公共实验中心累计为8万人次研究生提供了测试服务,测试样品数近70万,支撑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5000余篇,其中1/3为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中心支持的博士生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3篇、“中科院优博论文”62篇。
服务社会是一种责任
中国科大的公共实验中心不仅为校内师生的科技创新服务,还面向社会开放功用。张淑林表示:“资源说到底是国家给的,理应为社会服务。高校的公共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我们视之为一种责任。”
据介绍,中心目前已有2个国家级计量认证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信息安全评测中心、1个省级实验动物中心,这些资质认证标志着实验中心具备了依法为社会提供公正、科学数据的能力。
以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为例,所属的几何量测量、材料测试与分析、热分析实验室都具备相应的国家级计量检测资质,并面向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于2012年初启动与我们的合作项目,委托我们进行29种主要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相关性能测试。”工程与材料科学中心主任翟超介绍说,江汽集团在报告中也表示,在和科大工程科学中心的合作中收获颇丰,已经预约在后期继续邀请科大老师进行技术指导。
据统计,该校公共实验中心平均每年为外单位提供约3000人次各类测试服务,测试样品2万多,服务机时3万余小时,有效支持了区域内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张淑林表示:“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这无疑营造出一种良性多赢的局面。”(通讯员 曾 皓 本报记者 林莉君)
来源:科技日报 201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