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臻教授今年64岁,但依然很忙,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指导博士生,负责有关课程建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等。笔者接到《名师颂》一书的撰写任务与他联系采访时,他已应邀赴意大利进行为期1个月的合作研究。笔者只好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他。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校任教至今,程福臻在三尺讲台上已辛勤耕耘了40多个春秋。40年风雨历程,40载潜心育人,于今桃李满天下,科研结硕果,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不仅得到中国科大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誉,而且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认可,2006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不久前又被全国电磁学研究会推选为理事长。
“上好本科生基础课是教授最重要的任务”
近几年大学里有一种现象,教授们非常重视搞科研,抓项目,发论文,而对本科教学尤其是基础课教学有所忽视。程福臻早已是博士生导师,还曾担任过学校副教务长等行政职务,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肯放弃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认为这是大学教授最重要的任务。
他先后主讲过力学、光学、近代物理引论、电磁学、电动力学等10多门本科生基础课。他经常“三省乎己”:这一届学生的特点是什么?与过去的相比有哪些不同?应怎样教效果会更好些?电磁学这门课已经教了20多年,但他仍然当做新课一样地对待,至今仍要用1∶4以上的时间备课,并精心地设计好每一堂课。为了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他经常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恰当地引入科学家的故事。比如在讲授放电现象时,程教授穿插介绍富兰克林为考察电力的威力,把好多个莱顿瓶连接起来贮存电荷,并捉了一只火鸡来做实验的故事:实验还未开始,富兰克林就碰到了莱顿瓶,产生了极强的电击,当场把富兰克林击晕了。当他苏醒过来时,诙谐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却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
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程教授在讲电磁感应时,把法拉第的成长经历介绍给学生。铁匠家庭出身的法拉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热爱学习,装订图书的工作使他能够接触各种书籍。当他看到大英百科全书中“电”的条目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成为终生的追求。他勤于动手,善于做实验,百折不挠,历经1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故事折射出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善于学习,重视实践,百折不挠,是科学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这就是科学素质。程福臻经常强调:“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种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和实验室中。”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程教授非常重视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反对满堂灌。他每节课都会设计一两个问题,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让大家讨论。例如,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的对比,流速场与电磁场的比较,范阿仑带形成的原理,交流电路与稳恒电路的区别、在计算上各自的特点等等。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同学们增强了兴趣,加深了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在精品课程网上调查中,学生这样评价程教授的教学:“讲课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实乃大家之风范。”
“爱和责任,是我坚守教学一线的动力”
毕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常常使程教授感到非常累。有时下班很晚,来不及吃饭,晚上又去上课。一天忙完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就动弹不得。夫人也是本校的博士生导师,虽然理解他的心情,但还是非常心疼,忍不住要劝他少上些基础课,把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但程教授始终放不下。他热爱学生,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他说:“这是我坚守三尺讲台40多年的根本动力。”
对学习上感到吃力的学生,程教授经常给予关心和鼓励。小王同学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选程老师的课考试没有通过,第二年又选,程老师就热情地对我说:“你很有决心。欢迎你!”我提问题,程老师非常高兴,就鼓励我:“你有了很大进步,能多提问说明你勤于思考。”我期中考试及格了,发考卷时程老师对我说:“好!坚持下去,定能学好!”我的成绩后来终于赶了上来,我为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感到幸运和自豪。在程教授的倡导和带动下,电磁学课程组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积极参与“爱心工程”,主动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对同学们学习上的要求,程教授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去年,有几名同学利用暑期跟程教授做大学生研究计划,需要到北京国家天文台去观测,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他们较早地经历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十分有益。几名同学都想去,但学校资助的经费有限,程老师就从自己节余的课题费中拿出一部分,帮助这几名同学。
对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几十年始终诲人不倦并非易事。程教授说,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曾经受到教育。一次,一位同学问我一个问题,涉及到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反问他:“力学中学过了吧?”他却说:“没有”。我认为这些基础知识中学已经学过,不应该有问题,于是便有点不耐烦地说:“你肯定学过,回去查查书。”后来我在期末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时,这位同学写道:“程老师就像高山,让我仰止而不好亲近。”看到这条意见,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老师无意间的点滴情绪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从此以后,我时时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努力做到诲人不倦、“其言蔼如”。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程教授的严格和认真是出了名的。他于几年前发起了研究生学术沙龙,把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一至两周组织一次活动,由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的研究热点,然后大家讨论。这样,一方面“逼迫”学生广泛阅读文献,同时对导师也有很好的促进。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程教授每次都参加,而且极其认真地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有时他提出问题,“逼”学生想办法解决。他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精神的培养,认为这是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他尽可能地邀请国内外合作者和有关专家来校研讨、交流。他有一条“不近情理”的“规定”,要求研究生必须找其他老师或同学合作,不能只跟导师做研究。他说:“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毕业后才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严的同时,程教授对学生的新想法非常鼓励、支持,表现出宽广的胸怀。2005年6月从国外引进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孔旭教授,其硕士、博士导师都是程福臻。谈起程老师在学术方面的民主、包容,孔旭至今仍然十分感激。他说,程老师研究领域是非正常星系,一次我提出要研究正常星系,谈了自己的想法。程老师开始也不太了解,但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这反映出程老师对学术研究的敏感性和对学生的包容”。他还为我介绍国内外的学术同行,拓宽我的视野。在博士一年级时,让我到国家天文台做了近一年的访问学者。毕业后,孔旭先后赴德国和日本做了4年的正常星系合作研究。2006年8月底,他与欧洲、日本和美国合作者发现宇宙早期就存在大质量星系,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和英国《自然》上。
一朵红花不是春,满园绿色春意浓
自从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立以来,“电磁学”便被指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曾亲自主讲该课程,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80年代初,学校建立了跨系的电磁学教学组,承担全校的电磁学教学。近5年来,每届学生达到1800多人,通常要开20个班,主讲教师20多人,来自各种类型的物理系。如何始终保持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让一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并非领导的程福臻多年来最为牵挂的事。
现为副教授的林宣滨博士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给程老师当助教的点点滴滴。他说,第一学期,程老师让我去听他的每堂课,并要我讲习题,答疑,批改作业,参与出试题、改考卷,熟悉教学各个环节。第二学期安排一两个章节让我试讲,课前程老师指导我如何备课,如何恰当地安排一堂课的内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互动。我上课时,他在下面听,课后与我讨论,指出优点和不足。由于我地方口音比较重,开始上课很胆怯,程老师便以严济慈校长为例,鼓励我向严老学习:“口音较重不要怕,讲话慢点,声音大点,字写大点,关键要内容精彩,学生会习惯并欢迎的。”现在林宣滨已经成为教学组的骨干教师。
程教授“一帮一”地先后培养了6名年轻教师成为主讲教师。现在同样是副教授的秦敢博士,在程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很快成为电磁学主讲教师,课堂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今年还获得了学校评定的优秀青年教师特别岗位津贴。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为“布衣”的程福臻,按理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就可以了,但他总是挤出时间去听其他年轻教师的课,与他们讨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他还积极谋划、规范电磁学课程组的教研活动。课程组每学期要开展4—5次教研活动,十多年始终如一。比如,在开学后的第三四周,大家交流有关情况,研究本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状况,商讨教学中要侧重解决的问题;学期中间,讨论课外讲座、课外参观、学生小论文、期中考试安排等;期末进行交流总结和期末考试要点讨论等。程教授现在已不是课程组的负责人,但每次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地出谋划策,认真讨论。在社会风气有些浮躁的今天,还有一群教授多年来坚持相聚一起,认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诚恳地指出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难能可贵。理学院副院长叶邦角教授感慨地说:“程老师在教书育人、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常使我们感动,他是科大优秀教师的典型代表。”
于今,中国科大电磁学教学组主讲教师队伍达26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比例适当的优秀群体。电磁学课程1994年成为中国科大物理类最早建成的一类课程,并先后被安徽省教委评为“省级重点课程”,被教育部审定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优秀项目”。课程组还多次在全国电磁学教学研讨会上作邀请报告,介绍和推广成果,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创建合理教学梯队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对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程教授明年就要退休了,但他丝毫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老当益壮,仍然坚持教学改革,肩负中国科大理学院课程建设重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
中国科大本科原来是5年制,一直以数理基础宽厚扎实、专业精新活、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而著称。2000年改成4年制后,学时数大大压缩,如何保持传统优势,教学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少而精,是科大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程教授曾经担任过副教务长和研究生院副院长,对全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很熟悉,经过多年酝酿,在理学院院长杨国桢院士的主持和重视下,理学院正在重新编写9本物理新教材,注重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间的衔接以及各门课之间的关联,使其成为内容自恰的一套物理教材。杨国桢院士做主编,程福臻教授做副主编,负责具体运作。这项工作十分艰巨,难度很大,甚至会有争议,但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对全国物理类教材建设也将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大学,中国科大的培养目标是科技精英,因此,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程教授带领大家从电磁学这门课着手,让学生从二年级就参与科研,做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中布置,学生自己选题,自找参考资料,独立撰写,期末前组织优秀论文讲演竞赛。先是班级比赛,学生自己打分,然后每班推选1—2名参加全校比赛。同学们十分重视,踊跃参加,不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知识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而且有的优秀论文已正式发表,有的在原来基础上充实提高,转化为毕业论文。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学习与研究关系的理解,程教授与课程组其他老师一起,开展电磁学课外系列讲座,把一些学术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每学期大约5次,每次讲座约1小时,提问讨论20分钟,内容新颖,非常吸引学生。为扩大受益面,他还毫无保留地把有关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术报告等内容放在精品课程网站上,让学生和年轻教师上网查阅。
程福臻教授不仅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还长期从事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1次,培养博士和硕士近20名。另外,历时9年、有十几个国家参加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世界空间天文台——大型的紫外卫星”,今年已被我国国家空间局正式确定为参加项目,程教授是中方的发起人,现在是牵头人之一。
回顾往事,面对鲜花和掌声,程教授只是淡淡地说:“40年教学生涯平淡无奇,就像农夫的耕耘,年年如此,有种有收。值得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长,感觉光阴没有虚度。” (杨保国)
来源:《名师颂》(二)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