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显风采——中国科技大学调整科教结构侧记

2013-08-06 09:29:59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陈敬农

       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科技大学喜报频传:5人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在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项目中,科大是唯一入围的大学,跻身于4项工程;以“绿色化学”为主题,连续主持了“香山会议”……

强强联合争项目

       坚持科学与技术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是科大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世纪之交,科大提出学科重组,凝聚力量,组建“集团军”,抢占制高点的战略,使传统优势和特色得以进一点发扬光大,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项目中,问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又在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超导等离子体托卡马克装置等3个大科学工程中,分别占有重要一席,令科教界为之瞩目。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又称LAMOST,其方案的提出,科大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一项目由北京天文台、科大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三方承担,科大负责光纤定位和数据处理。现任该项目科学部负责人的科大天体物理中心教授褚耀泉对记者说,科大之所以有能力跻身于这一大工程项目,一是天体物理中心有一支高水平的年轻队伍,参与工作的有7名教授、3名副教授,其中还有6位是辅导。我们提出的方案打破传统,更富于创新,LAMOST将比国际同类型的天文望远镜更先进,二是有精密机械系,近代物理系、自动化系、物理系等学科十几位专家加盟,形成了一支高效强悍的攻关队伍。
       与LAMOST项目一样,科大独立承担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项目,走的也是跨学科的强强联合之路。
       90年代初,科大瞄准国际前沿科学,依靠自身力量,以核科学工程技术骨干为主力,集中了机械、电磁场、热物理、计算机、图像信息处理等学科的一批优秀专家,艰苦奋斗,建成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该实验室二期工程被首批确定为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项目,由科大独立承担,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群英聚集,托起大科学工程,大科学工程如锻炉,再造英才。现任科大党委书记汤洪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科教资源不太充足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特别重要的是,要做到人才培养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传统的单一的学科生命力不强,必须互相渗透,形成综合交叉优势。例如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生命、材料、信息、环保、凝固态物理等学科都可以加入,并利用这一工具开展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他认为,关键在于项目,没有项目,怎能枉谈聚集人才,锻造人才!

开拓新学科生长点

       可是,项目从来不会从天而降。
       科大人不失时机地抓住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从社会需要出发,确立科研选题——项目。当他们在重新安排力量,组织攻关时,一门新的学科也诞生了。
       现任科大校长、化学家朱清时院士,当年目睹淮河、太湖、巢湖环境状况恶化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在国内率先提出“绿色科技”新概念,成立了“绿色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并首开绿色化学课程;工程热物理学家范维澄教授因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受到强烈震撼,遂致力于火灾科学研究,建成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创立了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始招本科生,最近又被批准硕士点。
      这些新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学科领域多,因而为众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提供了机会和舞台。“绿色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成立还不到两年,就集结了化学、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近代物理等系科的数十名教授在其中开展工作,并已在大气污染的控制和预防、生物技术在绿色科技中的作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仿生化学对减轻环境污染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目前他们正采用扫描探针显微术、光镊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手段,探索植物纤维的化学与物理结构,以便为开发洁净造纸、生物质能源和新的粮食资源提供依据。
       从去年9月开始,绿色化学课在科大正式开课。这一课程在国际上也不多见,没有现成教材可以借鉴,承担教学任务的教授们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近年的科研进展,参考有关专著,从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合成、环境友好催化、超临界流体技术、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及绿色能源等方面切入,编写讲义,认真讲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选修这门课程的大多是化学与材料科学院97级研究生和四年级本科生,每次上课,可容纳160人的大教室,总出现爆满现象。
       其实,新学科的风采、魅力,又何止一个“绿色化学”?

唱起来再搭舞台

       今天,科大已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中科院开放研究实验室,还有46个校级科研机构。遍览校园,到处生机毕现。局外人身临其境,不免要问,这些洋溢着创新精神的科学舞台,是怎么搭起来的?
       科大的领导者是这样回答的:科大走的路,与实力强大的另几所兄弟大学不同,那些学校是先搭台后唱戏,而科大往往是先唱起来再搭舞台。经济实力不强,是科大的弱势,但科大人都认为:我们依托中科院,对科学前沿更为敏感,学术空气也更民主,没有很多行政干预。这是科大每每捷足先登的重要因素。
       火灾科学实验室创始人、现任副校长范维澄对此深有体会。他是搞工程热物理,开始提出火灾研究设想时,不过两三个知音,许多人不相信会有大作为,持观望态度。但是通过学术交流,民主讨论,响应者越来越多。后来立了项,挂了牌,情形更不一样了。火灾研究,涉及安全生产、日常生活、资源和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现有13个一级学科的专家教授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范维澄说,科大每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基本上都经历了从虚到实几个阶段:共同学术兴趣的人——组成松散的机构——争取项目——形成核心——成立实体。实体也是由小到大,并非一步到位。这期间,很少行政干预。
       虽然很少行政干预,但学校却鼓励这种跨系、跨学科的科研组合,努力推动“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1996年起,学校每年拿出100万元经费,设立“科研基地建设择优支持基金”,滚动支持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及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扶持它们发展壮大。
       校党委书记汤洪高教授向记者评介这项工作时强调,学校鼓励大家勤奋、创新,民主、求真。这8个字,就是科大精神。
       来源:《科技日报》1998年9月19日